第7部分(第1/4 頁)
間走完日本100多年的路,在20世紀70年代或80年代相繼開放貨幣兌換,並最終滑入貨幣危機的陷阱。日本所謂現代中央銀行或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則來得更晚,日本現代中央銀行是“改革”的產物。1997年6月,日本迫於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壓力,透過了《日本銀行法》。該法第一次規定日本銀行獨立於內閣財政部。該法於1998年4月生效後,才有了所謂的中央銀行。在日本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市場保護和政府介入是保護主義政策的兩個側面。日本政府的介入並不止於宏觀干預,還充分運用微觀管理介入資源配置。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不僅日本的經濟戰略和經濟政策是政府和企業互動的結果,而且政府還透過資源的微觀配置來實現其戰略目的。這種微觀介入主要是透過政策偏好和財政金融手段來實現的。
在金融改革以前,日本資本市場很不發達,金融體系相當封閉,企業籌資主要依靠銀行而不是資本市場。在這種體制下,金融資本的自由受到極大限制,國際國內的遊資不能在日本大規模自由流動,華爾街對日本金融體系的影響處於最低限度。國際金融資本,尤其是美國金融資本,很難伸進日本金融體系。這種不符合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經濟體系,曾受到華爾街利益集團的不斷指責。這種金融體制把金融風險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日本的保護主義體制和保護主義政策,保護了日本的產業發展,托起了日本的經濟奇蹟。日本開始了與美國的競爭。
在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面臨漫長的“滯脹”,日本經濟一枝獨秀。美國感受到的日本威脅就是在那時達到高峰。
“日本在購買美國”。
“不一樣的資本主義”。
“日本威脅”。
“日本奇蹟”。
“日本經驗”。
“日本體系(Japan Standard)”,等等。
這些是那段時間在媒體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彙。
70-80年代是日本雄心勃勃趕超美國的年代。日本不僅在經濟上、技術上成為或正在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而且在經濟體系、企業制度、發展道路上也正在成為美國道路的競爭者。美國人開始談論日本威脅,談論日本體制的威脅。美國人開始以為,日本的經濟模式優越於美國的經濟模式。經濟實力的變化開始讓有些美國人感到,國家間的權力分配將會發生變化。“日本奇蹟”開始影響到日本和美國間的權力結構。美國經濟學家、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經濟顧問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曾於1989年12月寫道,“今天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有這些增加了這種可能:感到日本對美國的威脅比蘇聯對美國的威脅更大的大多數美國人是對的。”Richard Katz, Japan, The System That Soured: The Raise and Fall of 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 New York, 1998, pp�9�在許多美國人眼中,美日的經濟競爭成了制度之爭(所謂日本體系和美國體系之爭),威脅到了美國的霸權。
日本轟轟烈烈的挑戰對美國無疑構成了威脅。日本的挑戰會成功嗎?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美國大戰略和中國經濟的全球化(1)
第一節 實用主義和自由主義
美國在國家博弈中,國家利益至上。美國不是一個從“普世價值”出發的國家,任何價值都必須符合國家利益。為了強大,美國曾經從自由貿易走向保守主義;強大以後,為了尋求世界霸權,又由保護主義走向自由貿易;20世紀80年代以後,為了維持和擴大霸權,又大力推行全球化。國家利益是美國戰略選擇的支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國家博弈場上,美國創造了人類的奇蹟。兵不血刃,收編歐洲,演變蘇東;在全球化旗幟下席捲拉美,折服日本,衝擊東南亞,左右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在反恐戰爭中,推翻薩達姆,進入南亞;透過“橘色革命”進入俄羅斯戰略腹地,透過巴爾幹戰爭壓縮俄羅斯戰略空間。美國不僅在實力博弈上攻城略地,而且在價值體系上也時髦非常。20世紀70年代以後,全球化成了世界潮流,成了不分國情、不分歷史條件的普遍真理。以推銷美國體制為特點的全球化,在許多國家裡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精英”們的狂熱。美國體制和美國價值,對許多人產生了迷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