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日本的奇蹟,就像夏日夜空的流星,燦爛而短暫。
日本發生如此漫長的通縮的原因在哪裡?日本曾經非常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為什麼在20世紀90年代戛然而止,而難以重新啟動?透過日本現象,歷史想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假如你撿起“日本奇蹟”的歷史碎片,反覆磨洗,仔細辨認上面的歷史基因,你會發現,日本經濟的忽然衰退乃至以後漫長的通縮,源於一場來自盟友的經濟戰爭。那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在自由貿易或全球化旗幟下的經濟戰爭。這場戰爭的前哨戰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剛剛起飛的時候。這是一場從產業、體制、金融、貨幣等各個方面發起的全面的經濟戰爭,這是一場盟友間的不平等的戰爭。戰略上的依賴、經濟上的依賴和價值體系上的依賴,註定了日本在這場戰爭中進退失據;註定了日本在軟弱的抗拒以後,只能按對手的要求出牌,按對手的要求進入指定的陣地,按對手規定的動作進行反擊。一方是凌厲的進攻,一方是規定動作的抵抗,這是經濟依賴帶來的宿命。日本想說“不”,結果不得不說“是”。在這場戰爭中,日本體制失守,高科技失守,財富失守,金融失守,產業失守……“日本奇蹟”在國家博弈中轟然倒下。在它的廢墟上,是一個財富不斷外流的二元經濟,一個負債累累的企業體系,一個幾乎破產的銀行體系,一個將日本經濟捲入通縮的經濟體制,一個不斷膨脹的債權賬號。
美國對日本的這場全球化戰爭主要集中在產業、貨幣和金融三方面,而核心就是推動日本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拆散曾經推動日本經濟起飛的經濟體制。日本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日本銀行體系的改革。在人類經濟思想史上,人類有兩種銀行體系。法國經濟學家聖·西蒙(Henri de Saint�Simon)曾經提出,銀行的作用是為工業化(經濟發展)動員資金。而歐洲曾經長期存在兩種銀行體系:大陸體系和英格蘭體系。在歐洲大陸銀行體系中,銀行是為經濟發展服務;而在英格蘭體系中,銀行獨立於工業資本。前者的金融資本從屬於工業資本;後者發展到金融資本統治工業資本。歐洲大陸銀行體系對後來的許多實施計劃體制的國家有巨大影響,日本改革以前的銀行體系同樣受大陸體系的巨大影響。銀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工具,金融資本的盈利動機同經濟發展一致。但是,這種思想和體制在受芝加哥學派統治的美國大學中被徹底排除。日本銀行體系的改革,導致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分裂、金融資本的逐利動機同經濟發展分裂。結果金融資本在追逐利潤的同時,嚴重抑制了經濟的發展。在內先是催生資產泡沫,後是緊縮對實體經濟的貸款;對外則在追逐利潤的動機下大量對外投資,資本大量外流。結果導致了日本的外向經濟繁榮和內向經濟萎縮的困境。
考察新自由主義下的金融資本主義我們發現,這種世界範圍內的金融資本主義,只有美國出現資本流入,其餘世界作為一個整體,資本流出。日本也沒有避免這種宿命。
金融資本的盈利衝動同經濟發展的需要背離,導致資本大量外流,導致對內貨幣供應不足,導致日本內向經濟的空心化,導致內需不足,導致GNP的繁榮和GDP的萎縮並存,是瞭解日本經濟長期衰退的關鍵。金融資本異化帶來的虛擬增長和內向發展抑制,是日本最大的結構性危機。假如日本不對這種以金融資本主義為特點、以尋求虛擬增長為目的的改革進行改革,日本在可預見的未來很難走出困境。
2008年第四季度與第三季度,日本GDP下跌3�3%,年下降率達12�1%。儘管日本經濟在第二季度出現穩定的徵兆,但是在世界經濟進入長期的緩慢增長期的背景下,如不改弦更張,日本難以進入持續增長。
日本在國家博弈中將權力和財富送給了盟友,將漫長的停滯留給了自己。日本的教訓表明,經濟戰略或貿易戰略只是國家大戰略的一部分。一個國家經濟博弈的勝負,取決於這種大戰略下的戰略格局。對別人的戰略性依賴、對別人的經濟依賴,也許會在短時間內帶來某種財富以及由財富帶來的對權力的幻覺,但是,這樣的財富和權力的感覺完全建立在別人的仁慈之上,這樣的國家最終要在國家博弈中失敗。
大戰略,大博弈。總體戰略勢態的優劣,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競爭的成敗。日本對美國的挑戰,以失敗而告終。國家博弈的這種歷史演義,不能不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思考。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盟友之間、權力財富和競爭(1)
第一節 誰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