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1 219 580 196 471 5 541
恒生銀行 1 254 1 099 50 271 6 244
曼谷銀行(不包括分支行) 1 223 817 44 946 4 184
HSBC 7 052 4 852 402 377 25 833
注:ROAA =淨利潤/平均資產
ROAE =淨利潤/平均股權
資料來源:有關公司報告、高盛銀行業小組估計
利潤率低下導致銀行自有資本不足,甚至日趨下降。據官方透露,在1998年中央政府一次性注資之前,中國的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僅為4%。由於沒有經過適當的風險權重調整,中國對平均資本充足率的定義其實是相當寬鬆的。
資本不足削弱了銀行消化潛在貸款損失的能力和償付能力,而且很有可能會危及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在中國不良債權比例很高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尤為嚴重。
雖然大家普遍認為中國銀行體系的壞賬比率很高,但對不良債權率卻很少能夠達成一致的看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官方數字,不良債權為貸款總額的20%,壞賬比率大約在6%。
據金融業和學術機構的一些分析人員估計,中國銀行體系的不良債權比率要遠高於政府公佈的數字,大約在30%~60%之間。由於中國金融資訊的透明度較差,很難判斷上述估計是否準確。但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官方的數字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不良債權的真實水平。政府通常將貸款劃分為三種型別:正常貸款、逾期貸款和無法收回的貸款,官方對不良貸款率的數字估計正是建立在這一體系之上的。與國際通用的分類標準相比,中國的劃分體系不夠嚴格。舉例來說,在中國,如果貸款超過360天借款人沒有還本或付息,那麼該貸款就被認為是不良債權,而其國際通用的標準為90天。
中國的銀行改革:一次新的長征(2)
中國人民銀行1998年8月在廣東省試點推行貸款分類新標準的結果表明,如果按較嚴格的五級分類標準,該省銀行體系的不良債權比率可能要高於45%。當然,也許廣東省銀行體系不良債權率比全國的平均水平要高。無論如何,如果在全國範圍內採用新的貸款劃分標準的話(中國政府也正準備這樣做),銀行體系不良債權比率可能會遠遠高於有關政府部門目前估算的26%的水平。
儘管如此,人們也不能奢望可以找到一個衡量中國不良債權比例的最準確估計。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的研究人員,他們在試圖計算中國不良債權比例時都會發現,最大的障礙來自於過時的會計和審計體系以及較低的透明度。從目前所有對不良債權比率的一系列估計中,中國壞賬問題的嚴重程度依然可見一斑。與亞洲各國進行比較,中國銀行體系的不良債權率僅低於印度尼西亞與泰國,如圖1所示。
圖1 中國和亞洲其他經濟體中的不良貸款(NPL)比率
注:Current NPL—目前不良貸款;Peak NPL—高峰時期的不良貸款;CN—中國;INDO—印度尼西亞;MAL—馬來西亞;PHIL—菲律賓;THAI—泰國;HK—香港;KDR—韓國;SING—新加坡;TAI—臺灣。
資料來源:有關國家中央銀行簡報、CEIC、高盛公司評估報告
對貨幣政策造成的後果
銀行體系是一個國家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主要樞紐。實踐表明,銀行體系的問題通常會妨礙貨幣政策的實施,降低其效果。
自1998年以來,亞洲經濟危機導致中國出口額和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大量減少,所以,中國人民銀行試圖透過放寬貨幣政策來刺激國內需求。但是,中國的銀行體系卻並未對央行的政策調整作出積極的反應。由於揹負著大量不良債權的壓力,銀行對發放新的貸款十分謹慎。其結果是,雖然這一時期信貸條件放寬了,可貸款的增長速度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慢,如圖2所示。1998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將法定存款儲備金率從13%下調到8%,但銀行的總儲備金卻大幅度增加。這是因為,當銀行持有的資產組合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良債權時,他們需要有足夠的流動性以應付可能發生的儲戶 擠兌。
圖2 國內信貸增長
資料來源:有關政府當局、CEIC
銀行問題使中國人民銀行大幅度下調利率非常困難。一方面,存款利率大幅度下調可能會引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