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金融發展上也有正負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總體而言,德國、日本、義大利與西班牙的金融體系受政府幹預管制較多,銀行在金融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由於法律缺失,公司治理與投資者保護的不足,資本市場發展相對落後,金融業缺少國際競爭力。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盎格魯?薩克遜文化國家的金融體系,以資本市場為主,具有較高的效率、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在外部衝擊面前其反應也更為靈敏,調整更為迅速,從而在較長的時期展現了更強的系統穩定性。日本是典型的製造業強國,卻是金融服務業的弱國。而美國和英國擁有全球最發達最先進的金融體系。這些不同的發展模式值得中國參考借鑑。
考察人類經濟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化的程序決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也是一個金融業發展與深化的過程。後者仰賴於有效的法治、審慎監管、教育與人才、資訊透明、自由競爭與市場開放等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法律、社會、教育與文化發展水平的一系列因素。如果金融體系能夠健康地發展,它就能夠大大推動工業化與城市化,提高投資效率與生產率,從而確保經濟可持續的高速增長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現代化離不開金融現代化,而金融現代化也是經濟現代化的一個終極的顯著標志。
(本文原載於《中國金融》,2007年第13期)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國的銀行改革:一次新的長征(1)
中國銀行體系問題的症狀
與只有短暫歷史、尚不夠成熟的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相比,銀行部門的信貸規模要大得多,它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發揮的作用也更為重要。例如,1998年底,中國國內信貸餘額是GDP的120%,而上海和深圳兩個交易市場上A股和B股的市值總和還不到GDP的25%,見表1。
表1 銀行和資本市場(佔GDP百分比)
1992(%) 1998(%)
國內信貸
股票市場市值 NA
上海 NA
深圳 NA 10
債券市場市值 NA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CEIC
長期以來,中國的銀行體系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壟斷,這四大巨頭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截至1999年3月底,國內信貸餘額達萬億人民幣。其中,這四大巨頭的信貸額佔信貸總額的近72%,見表2。
表2 國內信貸未償額 (選擇的年份,期末)
1980 1985 1990 1993 1996 1997 1998 1999
國內信貸(10億人民幣) 242 593 1 669 3 481 6 641 7 868 9 442 10 186
國內信貸(佔GDP百分比)
其中四大銀行(10億人民幣) 2 558 4 578 5 663 6 782 6 872
四大銀行(佔總信貸百分比)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
中國銀行體系的脆弱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長期的效益低下,資本不足,尤其是不良債權比例過高。1997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資產是11 560億美元,總利潤為18億美元。而滙豐(HSBC)這家核心業務在香港的國際銀行,同年的總資產是4 717億美元,稅後利潤卻達到55億美元,如表3所示。
表3 亞洲地區銀行盈利比較
稅前利潤(10億美元) 稅後利潤(10億美元) 總資產(10億美元) 總股權(10億美元) ROAA(%) ROAE(%)
1997年
中國銀行 1 653 1 122 268 558 10 555
中國建設銀行 1 239 226 210 445 6 105
恒生銀行 1 399 1 209 51 190 6 423
曼谷銀行(不包括分支行) 272 130 29 255 2 145
HSBC 8 130 5 487 471 686 27 080
1996年
中國銀行 2 275 1 063 249 988 9 501
中國建設銀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