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近期,中國的實體經濟活動有所放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正在進行中的國有企業改革造成了暫時性需求不振,而信用緊縮和實際利率飆升無疑將使情形進一步惡化。
圖3 中國的實際利率(1993—1999)
注:Real 1…year working capital lending rate——一年期流動資本貸款實際利率;
Real 1…year time deposit rate——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利率;
——per annum(每年)。
資料來源:CEIC
對國際收支與匯率的影響
中國銀行體系的問題引起了人們對人民幣匯率穩定性的擔心。一些學術機構研究表明,在銀行危機與匯率危機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絡 。然而,就中國的情況來看,銀行問題卻不見得會對國際收支與匯率產生很大的衝擊,原因如下:
第一,中國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率由國記憶體款支撐,而不是依靠離岸拆借,這不同於泰國或韓國危機前的情況。截至1998年底,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中國金融機構持有的外幣淨資產達到1 812億美元(如果將中央銀行排除在外,所有存款金融機構所持有的外幣淨資產總計達240億美元)。銀行部門較低的對外負債率是防止銀行體系問題擴散、波及外匯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處於財務困境的中國國有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國內銀行而不是外國銀行進行槓桿融資的。因此,不同於亞洲金融危機前泰國和韓國的企業,負債率很高的中國國有企業並無壓力必須買入美元以償還外債,尤其是償還即將到期的短期外債。高負債的本國企業大量購入外匯償還到期外債,往往是導致貨幣貶值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中國銀行體系重組所需的高額成本很可能會由政府預算來負擔。政府仍然有餘地透過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方式來籌集資金,而不必大幅度增加主權外債。
第四,公眾對銀行的信心往往依賴於銀行的資產質量狀況。在中國,目前還沒有看到公眾信心嚴重動搖的跡象。資本外逃問題顯然值得關注,但因為中國尚未開放資本賬戶,所以這一問題並不足以衝擊匯率制度。
最後,人們往往忽視了中國是一個大陸型經濟體,它不同於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因而,國內金融領域或其他方面的經濟問題並不會必然直接地和快速地影響到匯率,也不必非透過調整匯率來解決不可。
簡而言之,在中國,銀行體系的脆弱性與貨幣貶值之間的聯絡並不明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民幣才能夠在過去兩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保持穩定,而不是像多數人所預測的那樣發生大幅度貶值。
國家財政對銀行重組負擔的承受力
中國已開始著手解決銀行壞賬問題,但預計不良貸款的最終回收率會很低,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法律體系還很薄弱,資本市場也仍然稚嫩。因此,銀行體系重組的高額成本最終會不可避免地落到政府身上。
由於難以準確估計銀行體系不良債權在某一時期的特定比率、峰值、最終回收率以及銀行需要注入的資金等,所以,在銀行體系改革之初就事先評估其對國家財政狀況的長期影響,頗為困難。
中國的銀行改革:一次新的長征(4)
另外,中國未來利率走勢和GDP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也嚴重製約了我們的判斷分析。利率和GDP增長率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銀行體系健康狀況的影響,成為內生變數。銀行體系的脆弱可能會導致信貸緊縮和實際利率升高,從而使實際GDP的增長率低於潛在的增長率。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愈慢,銀行體系重組的代價也將會愈昂貴。
本文對銀行體系重組所需付出成本的模擬分析基於三種不同的假設包括(見表4):可能出現的、最理想的和最差的三種情況。下面分別說明這三種情況會對國家財政狀況帶來什麼影響。
可能出現的情況 不良債權比例峰值達40%,貸款回收率為30%,GDP增長率接近於潛在增長率,實際利率漸趨下降。
最差的情況 不良債權比例峰值達50%,貸款回收率為15%(接近於廣國投破產後的估計資產回收率),GDP增長率大大低於潛在增長率(5%),實際利率保持在歷史的最高水平上。
最理想的情況 不良債權比例峰值達30%,貸款回收率為50%(達到國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