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門酒肉、滿眼燈紅酒綠的年代,有的大學生在教育高收費的逼迫下,不得不到垃圾桶裡去揀拾剩飯,有的一天兩頓代替一日三餐,有的一年只能買一條裙子,走投無路的則被迫黯然離開校園。這樣活生生的事實,怎不強烈撞擊著人們的心肺,催人淚下,使人痛心疾首。
。 想看書來
一 父母的苦惱(2)
現在,學生勤工儉學比起八十年代筆者讀書時要普遍得多。但是勤工儉學無法成為支付學費和生活費的主要手段。學生在假期中可以打一些工,但如果平時一邊學習一邊打工,肯定要影響學業,現在的孩子也吃不起這份苦。市場上勤工儉學的最高價格是每小時5塊錢人民幣,每天8小時一週5個工作日,暑假8周(二個月)打足也只有1600元,相對於每年上萬元的開銷簡直是杯水車薪。即便如此,對勤工儉學的學生來說還不是人人都能賺到這個數的。
20年的教育歷程充滿不確定性。孩子呱呱墜地,最先令人擔心的是孩子能否抵抗疾病的侵襲。稍大一些,要擔心孩子摔傷、碰上車禍等意外。進入學前教育,各種興趣班的費用花錢如流水。孩子剛到入學年齡,家長就四處託關係、走後門想讓孩子上好的小學,花出幾萬的“贊助費”也顧不上心疼,還就怕沒有地方送。升初中、考高中、進大學,三年一考勝似“科舉”。孩子挑燈夜戰、父母“回爐”陪讀,考不上為將來就業發愁,考上了為高額的學費發愁。一方面是49萬培養一個孩子,49萬元像一座大山壓得家庭喘不過氣來,另一方面是家長應付高額撫養費的手段極其有限,孩子20年的教育歷程與這對矛盾如影隨形、日日相伴。
儘管近幾年社會上對“教育產業化”批評之聲不絕於耳,對教育高收費人人痛恨、眾口一詞無情鞭撻,要求教育再一次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但是普通老百姓勢單力薄,無權制定教育政策,更無法抗拒“教育產業化”的社會現實。因此,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般家庭還必須面對教育高消費的現狀,還必須準備49萬元來培養自己的孩子。收入低微卻支出昂貴,因此每個家庭和社會成員,都必須合理安排自己的收入和資產,制定個人和家庭的理財規劃,節約開支,透過豐富的投資工具將有限的收入與資產進行增值保值,為家庭成員構築保障體系,應對各種不可預測的風險。這才是應對教育高收費的積極態度和聰明辦法,憤怒、哀嘆、抱怨、發牢騷非但於事無補,而且無法當作支付賬單的支票使用。與為撫養孩子勒緊褲帶、降低家庭生活質量水平相比,進取型的理財規劃不但能滿足孩子教育開支的需求,而且能夠維持、甚至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真正建立衣食無憂、和諧美滿的幸福家庭。那麼,什麼是個人和家庭理財規劃?理財規劃有什麼優勢?理財規劃如何制定?……讓我們暫時拋開教育高收費的煩惱,跟隨筆者的介紹,步入個人理財的廣闊空間,細細體味理財規劃的無限魅力。
二 理財規劃(1)
20世紀70年代,理財規劃首先出現在美國,當時主要為美國公眾解決如何進行合理避稅的問題。早期的理財規劃停留在財務顧問的基礎上,沒有形成自成一體的理論和統一的操作程式。因此,不但客戶不清楚,就連一些從事財務顧問服務的人員也不清楚理財規劃與財務顧問的區別。
1985年第一個理財規劃師協會在美國成立;隨即英國在1986年、日本於1987年都成立了由國家認可的理財規劃師協會。
1990年“國際理財規劃師協會”成立。該協會為理財規劃師制訂統一的職業道德標準、勝任能力標準和實際操作標準。在總的原則下;各國各地區的成員協會組織根據各自國家的經濟、政治制度制定具體標準;規範理財規劃師註冊程式;舉行理財規劃師考試;頒發理財規劃師證書。在發達國家,“先診斷、後規劃、再實施、末評估”的專業理財規劃服務已被廣泛地接受,併成為個人金融領域的發展趨勢。
目前,中國大陸的理財規劃師組織經過不懈地努力,已經取得國際理財規劃師協會的授權,在中國大陸舉辦考試和進行資格認證。業內人士預計,不久中國的理財規劃師將會從優秀的證券投資人才、保險經紀人和銀行的客戶經理中脫穎而出。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產生股票的櫃檯交易起,中國人開始嘗試除了工資以外透過投資賺錢的方法。在其後的二十年中,各種金融產品和房地產專案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投資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人們開始談論“理財”這個詞。但是,什麼是真正的理財?投資和理財有何區別?許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