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元,另要交1.5萬元的贊助費和3萬元的“教育基金”,家長共要交納57960元。除 “教育基金”在孩子畢業後可以返還外,家長實際支付給幼兒園近3萬元。這種收費在北京的私立幼兒園中還只屬於中等水平,更有一年收費可高達四、五萬元的。而一名大學本科生包括學費、生活費在內,年開銷也不過萬元上下,3歲孩子一年的花費超過了大學生。
孩子的學前教育就要接近10萬元,按照這種標準,以後上小學、中學、大學……究竟還要為孩子提供多少教育費用呢?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新一期的《青年研究》刊等了著名社會學家徐安琪題為《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最佳化》的調研報告。報告稱: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至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運算元女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支出,費用則高達48萬元。估算30歲前的未婚非在讀子女的被撫養總成本達到49萬元。這還未包括社會贈送、學校免費、春節壓歲錢等5萬至6萬元的收入。按照該研究的統計,孩子的零花錢和壓歲錢兩項人均年進賬達2300元,最高達4萬元。此外,這49萬元尚不包括孕產期的支出以及孩子從孕育到成長過程中,父母因孩子誤工、減少流動、升遷等自身發展損失的間接經濟成本。
調研中最出人意料的是成年的未婚子女,有85%仍需要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費。其中,除租房(購房費)外,最高的費用是在家吃飯,外加服裝、手機、上網、零用錢等,非在讀的未婚子女竟然每年仍要花掉父母萬元。
遺憾的是調查結果顯示,家庭的經濟付出與孩子的學業成績、心理素質、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之間並未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換句話說,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經濟成本雖高,但對子女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卻不一定越有利。
中國作為年人均國民收入不到8000元的國家,父母培養一個孩子的費用竟然高達49萬元,後者是前者的61倍,這個數字讓人難以置信,甚至會懷疑其準確性。然而,事實不由你不信。中國的父母在撫養孩子方面的投入之高,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一箇中等收入家庭每年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可以在1萬元以上,高等教育階段每年開銷更是遠遠超過1萬元,教育費用已成為很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教育費用如此之高,為什麼家長還要不計血本地來培養孩子呢?原因很清楚,現在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夙願。有了好的教育,彷彿將來就有了好的工作,很多人認為:教育是改變孩子命運的唯一機會。
再貴也要讓孩子讀書的理念,為“教育產業化”提供了亂收費的絕佳機會。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第六次全國涉農收費專項檢查結果顯示,中小學亂收費成為加重農民負擔的主要原因,農村中小學亂收費金額約佔涉農亂收費總額的一半。比如,一所重點中學的分數線是650分,考生考了649分想進這所學校就得多繳萬元,然後每少1分,再加1000元。“因教致貧”、“讀不起書”的現象大量出現,一些家長甚至感到“供孩子讀書就像一場賭博。贏了,能換來幸福;輸了,就要用一輩子來還債。”
面對日漲夜大的孩子教育、撫養費用,傳統的應對方法卻非常有限。主要還是以家長工資收入、貧困學生學費被減免和助學貸款、以及學生勤工儉學等手段為主。然而,在筆者2004年親自組織的一項市民理財狀況調查中發現,市民的收入並非像媒體報道的那樣高。該調查選擇上海浦東人流量最多的陸家嘴地區,在一所高檔的“正大廣場”SHOPPING MALL中舉行。從雙休日早晨十時三十分開始至下午二時半結束,四個小時裡工作人員對1000名隨機抽取的市民進行了調查。被調查物件中,年收入3萬元以下者佔53%,12萬元以上的只有3%;配偶年收入3萬元以下的也有46%,12萬元以上者同樣只有3%。把調查資料簡單通加就可得知:上海有超過一半家庭的年收入低於6萬,年收入24萬以上較為富裕的家庭只有3%。而年收入少於6萬的家庭,如果要支付49萬的孩子撫養費用,哪怕不吃不喝也要籌措八年。上海的情況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恐怕更加不容樂觀了。
為解決貧困大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各地相繼採取了“獎、貸、助、學費減免、特殊困難補助”等多種辦法。但事實證明,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廣東為例,能夠申請到國家助學貸款的貧困學生還不到一半,靠勤工儉學解決生活困難的貧困生也只有30%,在時下到處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