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帝》彩排記(2)
斯大林並未看到話劇結尾,但政治上一向敏感的阿·托爾斯泰卻感到有修改的必要。話劇是這樣結尾的:彼得大帝嚥氣的時候,窗外涅瓦河上空雷雨交加,他所心愛的英格爾曼蘭號巡航戰艦漸漸下沉。這似乎象徵彼得大帝的事業後繼無人。阿·托爾斯泰再三修改,最後改成:彼得大帝臨終前召開參政院會議,對參政員發表演說:“你們要知道,儘管不會很快,但按照自己新的方式繼承我彼得事業的那個人必將出現。”
(原載《隨筆》1995年4月號)�
藍英年:卡普列爾——中國最知名又最不知名的蘇聯作家(1)
蘇聯作家卡普列爾的名字在中國大陸恐怕無人知曉,但他的作品又恐怕無人不知。他就是在中國放映過無數次的影片《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的電影指令碼作者。他不僅是著名劇作家、散文家,還是20世紀70年代蘇聯人民最熱愛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卡普列爾半生坎坷,幾次大起大落,都是因為他太痴情、太真誠、太富於正義感的緣故。他妻子戲稱他為“並非愁容的騎士”,除掉愁容外,他確實有點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
一個普通的敖德薩青年,不到而立之年便發表了劇本《三個同志》和《礦工們》,並被搬上銀幕,幾年之間便成為蘇聯知名的劇作家。1938年莫洛托夫親自主持十月革命題材劇本競賽,卡普列爾應邀參加,並以劇本《起義》(即《列寧在十月》)一舉奪魁。接著他又創作了《列寧在一九一八》。在蘇聯電影、戲劇史上,卡普列爾是第一個把革命領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寫進劇本的。這兩部由羅姆執導、舒金扮演列寧的影片一上映,列寧彷彿又回到人民之中,卡普列爾由此名揚天下。但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他有幸或者說不幸結識了女中學生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並且一見鍾情。如果斯維特蘭娜是普通人家的女兒,真摯的愛情也許會綻開豔麗的花朵。然而,斯維特蘭娜是斯大林的千金,卡普列爾則是猶太血統的敖德薩人,因此悲劇就難以避免了。斯大林不準女兒同卡普列爾戀愛,除後者是猶太人外,還因為卡普列爾在《列寧在十月》中對斯大林頌揚得不多,對斯大林的政敵醜化得不夠。1938年莫斯科第三次審訊剛剛結束,列寧時期的政治局委員除加里寧和莫洛托夫之外,統統被斯大林處死。斯大林想把自己說成同列寧一起領導了十月革命,但卡普列爾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並未把斯大林同列寧並列為十月革命的領導人,儘管影片已誇大了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最初,斯大林只想把他們拆散,兩人不再來往就算了,所以採取“先禮後兵”的做法。斯大林衛隊長克拉西夫將軍派魯緬採夫上校給卡普列爾打電話,勸他離開莫斯科到南方去。卡普列爾被愛情衝昏頭腦,不但不聽勸告,反而在電話裡叫他滾蛋。接著,好友作家西蒙諾夫再次勸他到南方去,卡普列爾依然不聽。蘇德戰爭爆發後,卡普列爾當了戰地記者,1942年底,他飛往斯大林格勒採訪。此時卡普列爾非但沒冷靜下來,在離別的煎熬中,愛情變得更加熱烈。他發表在《真理報》上的《L中尉發自斯大林格勒的通訊》,竟情不自禁地思念起斯維特蘭娜來。信中明白無誤地寫道:“莫斯科現在大概正在下雪,從你視窗可以望見克里姆林宮的間諜。”連斯維特蘭娜的居住地點都點出來了,等於向全國公開他同斯大林女兒的愛情。深知父親性格的斯維特蘭娜讀了這篇戰地通訊後嚇得魂不附體,知道天真的卡普列爾闖了大禍。這時斯大林突然從辦公室趕回家。斯維特蘭娜在《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這樣寫道:
平時緘於言詞、不動感情的父親,這時已怒不可遏,喘不過氣來,好容易才說出一句話:“都在哪兒?在哪兒?”接著又說:“你的作家的那些信都在哪兒?在哪兒?”我無法描寫他是用多麼鄙視的口吻說出“作家”這兩個字。“我全知道了!你們在電話裡的談話都在這兒!”他拍拍他的衣袋。“快,都拿出來!你的卡普列爾是英國間諜,已經被捕!”
“可我愛他!”我說,我終於恢復了說話的能力。“你愛他!”父親對這個“愛”字充滿仇恨,大喊起來,有生以來第一次打了我兩個耳光……他看了我一眼,說了一句置我於死地的話:“你也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誰會要你!他身邊有那麼多娘兒們,你這糊塗蟲!”說完他拿起所有信件、照片回餐廳去了。
這次短暫的愛情,以卡普列爾被捕、斯維特蘭娜同父親關係破裂而告終。著名作家的名字也理所當然地從電影字幕和報刊上永遠消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