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銀廣夏透過虛構出口收入虛增鉅額的收入,這種*裸的造假是比較低階的造假手法,這是第一代造假手法,主要特徵是直接虛構或隱瞞業務,包括當年東方電子將炒股收益粉飾成主營收益,也涉及業務造假;第二代財務造假手法主要是在會計上做文章,業務本身沒有造假,這種財務造假手法嚴格地講並不是造假,是創造性會計,它本身並不違法,即在合法前提下濫用會計規則。下面我們介紹幾個典型的案例來說明創造性會計在損益中運用。
製造非常收益
2008年10月8日,徐工科技(000425)釋出業績預增公告,稱預計公司2008年前3季度實現淨利潤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第3季度實現淨利潤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 381%。前3季及第3季業績預增主要原因是鉅額股權轉讓收益,公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轉讓所持徐州工程機械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進出口)20%的股權,實現投資收益
15 萬元,這也是公司第3季度淨利潤高達億元的原因。如果扣除這筆股權轉讓收益,徐工科技第3季度是虧損的。
2008年7月6日,徐工科技釋出公告,將徐工機械進出口公司20%的股權以15 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公司控股股東徐工機械集團公司。因為該股權賬面價值只有666萬元,故股權轉讓收益高達15 106萬元;但7月25日,公司在向徐工機械集團進行定向增發購買資產的公告中,卻又重新把徐工機械集團持有的進出口公司100%股權全部買回來,包括之前出售給徐工集團的20%股權。
徐工科技透過這一買一賣確認了億元的股權轉讓收益,這就給人啟發:如果你需要利潤,就出售股權確認收益,然後再把股權買回來。像徐工科技回購徐工進出口還構成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不要以收購成本入賬,只按徐工進出口賬面價值入賬,對徐工科技未來的損益核算沒有任何不良影響。
消除非常損失
招商銀行在2008年收購永隆原控股股東伍氏家族53%控股權之後,根據上市規則,招行立即向全體非控股股東發出要約收購邀請,由於2008年下半年銀行股暴跌,招行全面要約收購永隆“不幸”成功。招行將購買伍氏家族53%控股權作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處理,而將後面的全面要約收購的47%作為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處理。根據會計規則,第一次收購要對收購價格與被併購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之間差額確認為商譽,而第二次收購則對收購價格與被收購股權對應的賬面淨資產份額之間的差額87億元衝減資本公積。
亂分攤(3)
如果招商銀行收購永隆銀行是一次性收購,則要多確認87億元的商譽,而這87億元要在2008年報中全額計提,這樣會導致招行2008年淨利大幅縮水,因為這會增加招行稅前損失87億元,儘管是非經常性損失。這提醒企業在進行併購時要巧妙使用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不確認商譽的規則,從而減少商譽減值計提的壓力。
此外,如果子公司股權是不良資產,也不要一次性出售,先出售非控股股權,因為不涉及控股權轉移,故不確認損失,再把控股權出售,這樣只確認部分損失,如全資持有一家子公司,預計出售虧損2億元,如果一次性出售,這樣賬面上要體現2億元虧損,這時可以先出售49%,再出售51%,前面的49%出售虧損不確認損失。
收益性支出資本化
上市公司最常見的費用會計伎倆無非是推遲確認費用或不確認費用,推遲確認費用或不確認費用可以統稱為收益性資本化,筆者今年對多家擬上市公司開發支出資本化政策提出質疑,懷疑其過度資本化;除了研發,實務中的廣告、裝修等費用也極可能涉嫌收益性支出資本化。
如2009年11月2日上會的司爾特披露的開發支出也令人感到不解,以下是招股書披露的開發支出資料:
(1)研發經費持續增長機制
為了保障企業技術中心科技經費的需要,發行人將技術開發費用單獨列支。近三年研究開發支出逐年增長,大力推動了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報告期內,發行人研究開發支出如下表(見表3…1):
表 3…1 (單位:萬元)
項 目 2009年1~6月 2008年度 2007年度 2006年度
專用裝置 — 2
研製新產品材料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