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力還要面對的另一大強敵就是“洋空調”。和其他電器一樣,這些舶來品以其質優價高傲視群雄。進口空調機普遍比國產機售價高出30%至50%左右,其中窗式單冷1。5P售價高出國產貨59%;窗式冷暖5P高出30%。分體式更邪乎,單冷IP高52%。日產三菱MSD…09GCIP分體式空調,1990年4月至1991年4月的市場零售價是8850元,1992年4月漲到9130至9400元。日本年產空調約800餘萬臺,家用普及率達70%,富裕的中東沙漠國家、西歐國家;電力充足的南美國家、東歐國家;經濟起飛的東南亞國家等,商用民用空調器的90%來源於日本。其三菱重工、松下、日立、夏普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國際品牌。而空調鼻祖美國,亦攜飛歌、飛仕達、雷神等對中國市場探險頭探腦。格力等國產空調,暫時從質量來講還無法與之抗衡,只能從服務、價格方面著手迎戰。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作為我來說,一個不知名的品牌如何求生存、求發展,給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新的挑戰,我該怎樣迎接這種新挑戰?
我想,在種環境下,我首先得為自己樹立起堅定的信心,我考慮到了格力自己的有利因素:
首先,格力起步雖然遲些,卻應了那句老話:“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們正趕上了空調市場全面啟動的關頭。空調進入家庭消費始於1985年左右,基數雖小,卻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1991年,全國空調產量約60萬臺,家庭消費佔總量的2%。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統計,截至到1991年底,我國房間空調器的社會擁有量為446萬臺,其中集團擁有量為384萬臺,居民擁有量為62萬臺——這個數字相對於城市家庭數目微不足道,大有潛力可挖。電力緊張一直制約著空調業的發展,但到了1992年,這個瓶頸已隨著國家電力增長漸呈突破之局。與此同時,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只要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的家庭,就可能成為空呼叫戶。因此,普通人家開始成為購買空調的主要成分之一。70年代,象徵一個家庭富裕的“三大件”是腳踏車、手錶縫紉機;80年代為彩電、冰箱、洗衣機;90年代則是音響、錄影、電話、空調。因此,中國的空調市場是在1992年突然啟動的。
其次,在江蘇,由於人均收入和夏天的氣溫都較高,空調市場的前景會比其它地方更好。
再次,格力產品價低質優,更接近一般市民家庭的承受壓力。比如1P單冷窗式空調,市面售價僅2900多元。因論底氣、論前景,我認為格力是不輸於人的。
到南京後,我選擇了南京市最繁華的商業區——新街口,企圖從這兒開啟一個缺口。這兒有南京市最大的人民商場,是我決定要攻破的第一個“堡壘”。
在這家商場的家電部逛了一圈兒,發現他們經銷的大都是進口空調和國產名牌。沒有“海利”,更談不上“格力”了。
找到經理室,跟經理自我介紹完畢,我以在安徽的一貫方式,和這家商場氣派很大的部門經理談起了“格力”。
“格力”?對方誇張地瞪大了兩眼,我怎麼沒聽過?哪個格,哪個力?新牌子吧。
一開始,我並沒有被他傲慢的神情所激怒,而是心平氣和地跟他說起了“格力”的品種、質量和售後服務等,並向他講了在安徽的銷售情況。
我們從來沒有銷過你們的產品,不能光聽你的一面之詞,他打斷我的話說:“這樣,你先送來一批,看看銷的情況再說。”
我不失時機地提醒他:“那你們什麼時候才能把款匯到我們帳戶上呢?”
“什麼?”他又一次瞪大了雙眼,要我們先付款後提貨?實話告訴你,我們從來都是代銷別人產品的,別說你們的什麼什麼牌子了,就連那些名牌空調,我們都是銷完了貨再付款的。
我耐心地說:“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制度,他們是他們,格力是格力,在安徽,格力都是先付款後提貨的……”對方看了看我的名片,截住我的話頭說:“董小姐,我看你是進錯門了。”
我憤然地從這家商場衝出來,我的潛意識告訴我,這是一個非常刁蠻的經銷商,他利用他的商場的位置和他先天的條件來要脅我,我不吃他這一套,我不信除了他就在南京市場找不到突破口了。
出了人民商場的門,已到了中午我在附近找了家麵食店坐下,要了一碗麵條,一邊吃麵條,一邊琢磨江蘇人和安徽人有什麼區別……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再物色第二個目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