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在分手的時候,我只是冷淡地和他握手道別,連會談室的門都沒出,就讓他東張西望地穿過我們彎彎曲曲的走廊,自己摸出去了。而通常對來訪者,無論是投資人還是找我們投資的,我都是送到電梯門口,這是在法國養成的習慣。
說“不”常常是最後的選擇
商業談判中,有時候說“不”是不得已的事。就是說,本來不是應該說“不”的場合,也沒有說“不”的打算,最後逼到那個份上,除了說“不”,沒別的選擇,那就只好如此。因為可能說與不說結局都一樣。
社會上有“顧客就是上帝”的說法,但投資者並不是上帝。因為顧客首先是消費者,是弱勢群體。他有改變主意和挑剔的權利,但他畢竟是購買者,而商家是以賣出商品為目的,所以可以把顧客奉為上帝。
投資者不同,他們都是專業人士,是強者。他們雖然也有改變主意和挑剔的權力,但是受資方並不是以賣出為最高目的,而是要賣一個好價錢。如果價錢不好,他會寧可選擇不賣。投資者購買專案這類東西也有其目的,就是賺更多的錢,這種錢可能是專案進展過程本身帶來的現金流,也可能是將他自己購買的股份兌現。總之,賺錢是其投資的真實目的,他是來分享利潤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投資者既不是上帝,也不是聖誕老人。
在談判桌上,受資方和投資方應該平等相待。如果投資人一開始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是給人送錢來的,那談判的天平就會傾斜,結果也不會理想。投資畢竟不是濟貧。因此,反過來對受資方來說,如果把投資者當成上帝,好吃好喝地供奉著,也不是件好事。那會給投資人一種優越感,但是產生優越感之後,投資人又會懷疑,他怎麼那麼能花錢,一旦投資之後,他還會這麼花嗎?
所以,國內一些地方企業招商引資失敗,有一些是因為他們給出的條件太好了,反而讓投資者不相信。他們招待的水平也太鋪張,舉行的晚宴往往十分昂貴,又造成大量浪費,投資人會覺得:他花自己的錢都這麼鋪張,一旦投資,那花我的錢又會怎樣?”
我們需要西方投資者,不僅需要他們的錢,還需要他們的經驗。每次和投資者的會談,接受他們的形形色色的提問,對我們都是一種演練。由此我們就會知道投資者最關心的是哪類問題,以便下一次作有針對性的準備。即使是這樣,我也會讓那些狂妄的投資人知道,他要為此付出代價。因為不尊重對手的人,自己也不值得被尊重。
對這種人,懇求和熱情是沒用的,當你不得不說“不”的時候,就痛快地告訴他吧。
2。見老外穿什麼(1)
“見老外穿什麼”是個不大不小的話題,穿得合適給自己加分,穿得不合適給自己減分。改革開放初期國人貧窮,西裝屬於奢侈品,公司給大家定做才穿得上,平時還捨不得穿,結果接待外賓時,大家穿的衣服不僅形式,連顏色都一個樣,跟現在酒店前臺服務員似的。
那時一旦有機會出國,大家逛的也是舊貨市場,用幾個美元的價格買件舊西裝,回國後穿得還挺榮耀,互相比較誰的便宜,買貴了的就是“傻帽”。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前,除了那些老工商業者和老幹部外,公司裡穿著得體的人都是用外國舊西裝包裝的。
那時候人們沒有選擇,如今中國人富裕了,西裝不是問題了,但穿著打扮仍然費思量,仍然有加分還是減分的問題。至少,穿好了自己感覺良好,穿不好要麼尷尬、要麼自己遭罪。
衣著講究的紳士
我們公司一位前任老領導,曾經擔任過全國工商聯主席,解放前穿西裝就已經是家常便飯。20世紀80年代出訪歐洲的時候,應英國前首相希思之邀,在週末參加了倫敦郊區的一個酒會。出於謹慎,去之前他還特意問了週末應該怎麼穿戴,希思大義凜然地告訴他:“你穿什麼我穿什麼。”老領導就穿了一身西服去了,結果在酒會上發現只有他和希思兩人是西裝領帶,顯得特別突出,其他人全是休閒裝。他感到很難為情,因為他畢竟有幾十年和西方人打交道的經驗。
事後他認真地和我談及此事,以說明外交無小事的道理。而當時希思明明知道該穿什麼,但出於禮貌和英國人特有的矜持,不願意明說,免的中國人覺得自己缺乏禮儀知識。同時,他又要對中國客人表示足夠尊重,寧願和中國朋友共進退。
此後我和英國人談判多次,體會到了他們穿衣講究的特點。許多資深的英國人衣著深重,打扮得一絲不苟,握手前先注意到的是他們胸前釦子比別人多,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