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大廈矗立在那。我告訴他,亮馬河對面的大樓就是我所在公司的總部,是他真正的鄰居。
大使最終相信中信是個不小的公司,於是信誓旦旦地說以後帶他們國家來訪的部長拜會我們。而我們對這種禮節性的訪問比較頭疼,因為這樣的高層代表團既要見我們的高層又沒有實際業務,總公司領導不願意多見。我明知道不好辦還是應承下來,畢竟是我們在推銷自己,不願意說“不”,以免給他一個難於辦事的印象。
果然,至今他也沒有帶部長來訪,沒給我添麻煩,但我當時如果說“不”就白白得罪他了。
該說“不”就說“不”
有一次,我和我們公司內部的投資者去遼寧考察兩個專案,安排日程的時候就一波三折,因為那兩個專案的管理層不夠熱情,沒有提供多少材料,也沒有什麼安排。投資者不想去了,他告訴我,去外地考察其他專案的時候,都是對方負責接送和安排當地的食宿。
於是我說,條件不好的專案的管理層,往往在接待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受政府支援的專案。他們把招商引資當成一個任務,也為此肯花他們的預算,但是專案本身好壞就很難說了。作為投資者,他們要的是專案的回報,而非接待的熱情。我介紹的專案公司牛得很,既不接送,也不安排當地的食宿,但他們連續多年盈利,未來利潤預期很好,會給投資者提供豐厚的回報,所以受投資者的追捧。去談判的投資人很多,他們沒那麼多用於招待的時間,也不想花那麼多的招待費,投資者願來就來,不願來就不來。
我這樣實話實說了以後,我們公司的投資者反而去了。因為他知道好的投資專案也是一種稀缺資源,是受人追捧的,就像投資者受人追捧一樣。
不得不說“不”
我們有一次接待的投資者則是個另類的例子。
那是一家法國大型的傳媒集團,董事長和總裁先後離職。董事長在加入一傢俬人銀行後,到中國來訪問,對我們正在做的、需要投資4000萬的媒體專案表示很有興趣,但是回國之後,對我發去的電郵全然不理睬,兩個月後讓他在香港的夥伴突然給我回了一個電話,告訴說他派來了前總裁,人已經在北京,第二天就要和我們談。我知道這種突然約見的方式,並不是法國人的習慣,對於按部就班的法國商人來說,一個跨國的約會,往往提前幾個星期甚至一個月就開始約定。因為這是一個按照日程表行事的民族,如果說他已經萬里迢迢到了北京,第二天就要和我們談的話,只可能是兩個原因:或者其他的約會被取消,拿我們填補空缺;或者他臨時想起我們,既然到了北京,就應付差事,順便談談。總之,經驗告訴我,他們並不是為我們的專案來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怎樣向老外說“不”(3)
前一次我們會談時,離職董事長告訴我,他來中國兩天,其中一天去山西平遙了。我知道像他那樣資深的人士,來中國只是一般性考察,而遊玩佔了一半以上的時間,到我們公司談判是為了回去給董事會一個交代。這就像我們一些出國的考察團一樣,主要目的是遊玩,順便見一下當地知名企業,交換個名片,以便回來寫出差報告。
這次接待的前總裁更牛,進門後大大咧咧坐下,面對我方一桌子人,拿出我給他們發的兩頁專案概要,不耐煩地抖著說,有比這更多的東西嗎?一臉的傲慢。我看到他接到別人的名片就隨便地放到桌上,連禮貌的寒暄都沒有,猶豫後還是把我的名片給他了,畢竟想知道談判對手的背景。結果他拿過來也只是放在桌上,同樣不給名片。
這時,我已經有些不高興,因為法國人一般比較禮貌,沒有名片會特別說明一下。於是我很不客氣地問他:“你有名片沒有?”結果他假裝無辜地說:“什麼是名片?我不是來此地了嗎?”好像他來公司談判是對我們很大的恩典,我也就沒好氣地跟他說:“我們的材料是給投資者的。”暗示沒把他這樣的人當成真正的投資者。結果這傢伙氣急敗壞,更粗魯地用法語對他的同事講:“他想要什麼?他想要我現在就拿出4000萬嗎?”
那時我真想告訴他,他不用拿4000萬了,我們也不必繼續談下去,然後把他轟出門去。
只是我們的專案不夠成熟,團隊也不夠老練,又是第一次接待來自歐洲的投資者,演練一下隊伍沒有壞處。所以我才給他留下談的機會,但是始終把他想要的、30多頁商務計劃書正文放在手邊,沒有給他。讓他知道,我們有詳細的專案介紹材料,就是不給他,因為我們沒把他當成有誠意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