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手時則常常嗅到濃厚的男性香水的味道。我們和英國人打交道時偶爾穿著隨便竟然被上下打量,以至於影響到對我們的印象。因為在他們眼裡,穿著得體所表現的還是對談判對手的尊重。
法國人沒有英國人那樣傲慢,不會上下打量對手,但是在握手時他們可能會趁機瞅一下對方袖子是什麼質地以判斷對方的出身。當然這都是過去的事,屬於老派人的行為。有個法國朋友開玩笑地警告過我這一點,所以我還是覺得第一印象很重要,不知道多年來錯過的商機有多少與此有關。
永不繫扣的西裝
20世紀90年代後,西歐服裝業反古思潮開始復活,大的時裝商紛紛推出三扣或四扣的男士西裝。許多人都知道兩個釦子的西裝如何係扣,但很多人不知道三個甚至四個釦子的西裝如何扣。而在英語中,針對這樣的西裝有形象的說法。那就是扣這樣的西裝時,釦子從上到下,第一個釦子叫“永遠”(always);就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扣上的意思;第二個釦子叫“有時”(sometime),亦即有時扣有時不扣,儘管我看到的人在絕大多數場合是扣的;最底下那個則叫“永不”(never),從來不扣。
看似簡單的西裝,扣一個釦子就這麼複雜,可以想像和西方人交往中穿著禮儀是多麼講究。雖然在西方國家呆了好多年,我沒有搞清的細節還有很多,也覺得他們太繁瑣,從來不扣的扣子為什麼不去掉,留著它做什麼?我在法國工作多年後才買了這樣的西裝,因為穿起來麻煩。還是兩個釦子的西裝常用,可以穿在大多數場合,包打天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2。見老外穿什麼(2)
至於配西裝的襯衣,法國人也很講究,他們喜歡襯衣顏色和西裝反差大的,但領帶和西裝的反差小,再加上領帶有長短之分,組合就有好多種。所以男人穿西裝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當時由於天天面對同一批法國人,光是準備一週熨好的襯衣就花費我半天的時間。後來我學會了偷懶,夏天由於常常脫去外套我只好熨燙整個襯衣,春秋時節熨前半身,到了冬天有時只熨前胸和領子,反正面對法國人時看得過去就行了。
法國人卻是襯衣筆挺、乾淨光亮。雖然他們追求個性藐視雷同,平時散兵遊勇,但對商業交往中的服裝禮儀卻是整齊劃一,而且耐熱能力超群,大夏天也穿著西裝談判,無論在哪裡。
回北京後穿著更為閒散,所以每次見法國人都讓我頗費思量。如果是初次見面又面對清一色法國人的話,我會西裝革履的。如果預計有中國人與會,我也會偷懶免掉西裝,省得汗流浹背。因為國人不會為一頓午餐時間而用西裝摺磨自己一天的,我肯定不會是穿著最隨便的一個。那次參加法國工商會的顧問午餐會是六月底,三十幾度的高溫,我去之前猶豫一下去掉了西裝,但還是打了領帶。結果所有法國人全西裝革履,而中國人則長袖短袖穿什麼都有,唯一和法國人同樣著裝的是前駐法的吳大使。
實用主義的美國
和美國人就吃不準了,因為他們在著裝上很實用。一次為推薦一個國內的專案,我在紐約會見了幾位美國投資人,是一個會計事務所的合夥人安排的,這些投資人都是他的客戶。會談之前因為參加國際投資會議,我穿的是西裝。趕往事務所途中經過住的###,我琢磨是否把西裝扔到房間裡。儘管是五月底,曼哈頓的天氣竟和北京般炎熱,走沒多久已經渾身是汗,我把上衣脫了搭在肩上,右手還要拎一個沉重的檔案包,結果兩手都有東西,西裝搭在肩上都出汗。
最後,我實在不願意自己太辛苦,就把西裝扔到房間裡了,冒著被冷眼相待的危險,但是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將領帶系在胸前,這樣會談見人的時候還算是整齊的。商務談判當中,大家把西裝脫掉掛在椅子背上,也不過如此。
結果到了目的地,進了房間看見和我見面的4個美國人沒有一個衣裝完整,那個投資公司的董事長是個大胖子,見我之前看來也猶豫過,穿的西裝革履,但到辦公室的時候已經熱的不行了。他把襯衫上面的扣子解開不說,領帶也開啟了,像條繩子似的掛在兩邊,看那意思是準備隨時再繫上。另一個總裁穿了西裝沒打領帶,其他的人連我都不如,既沒西裝也沒領帶,敞胸露懷。而那會計事務所的合夥人出來迎接我的時候,襯衫都沒掖在褲子裡,穿的像海灘服似的,嘴裡還嗑著北京帶回的綠茶瓜子。但美國人不太會吐皮。他連皮帶瓤地嚥下去對我說:“今天星期五,穿的隨便點。”
大汗淋漓的我心想:“早知道這樣,連領帶都扔###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