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前 言(1)
我寫的前幾部書要麼是以國家和地區為專題的,要麼是以某一個領域為主,比如《如此法國》、《如此西歐》、《如此美國》和《如此加拿大》等描寫的都是我長期居住或者經常到訪的國家或地區,因此這些書被稱為“旅居”文化系列。“旅居”相對旅遊而言,無非就是居住的時間長一點、感受多一些而已。
而我的另一些書,比如《投資西方》和《財富幻象》,則是對一些經濟領域所作的專題敘述和分析,也是我多年國外工作體會的一種集結。《投資西方》主要介紹並分析了中國人在海外投資出現的問題,而《財富幻象》則是從“財富錯覺”這個立意出發,分析了美國風行的個人信用報告制度和美國人誇張性超前消費習慣將導致的問題,即中國人所說的“過猶不及”的道理。美國的次貸危機因此暴發,還殃及了我們這些遠在大洋另一端的無辜人群。
相比之下,本書是一本漫談式的散文體作品,如果說有一條主線的話,那就是我多年來對外交往尤其是和西方人打交道過程中的認知。從一個長期在國外工作的商人的角度,向國內讀者介紹西方文化以及中西之間各種現象的對比,以期讓讀者瞭解真實的“老外”是什麼樣子。當然,經歷和體會均來自個人,表達的觀點不一定周全,但是我自信於讀者讀完這本書之後,對外國人會有一種異於現在流行觀念的種種感受。果能如此,我就沒有白寫這本書。
在第一章中我談到了會見外國人時的吃、穿和交流習慣問題。對外交往畢竟和對內交往有區別,外交部的朋友常說,外交無小事。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這些事現在看來雖然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總要吃得優雅、穿得得體、說得恰如其分吧?因為我們身後,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厚重歷史的泱泱大國。
說到這裡我想起多年前一位臺灣畫家陳先生和我說過的一些話。他兩個美麗的女兒是我的鄰居,門對門和我一起在巴黎住了有十年之久,現在他們父女的肖像畫作品在臺灣地區已越來越有影響力了。
陳先生說:“多年來,日本人一直向我們出售產品賺我們的錢,卻瞧不起我們。”他當時沉重的語氣讓我很有感觸。日本人的這種心理仍然讓臺灣朋友內心很不舒服。
將近20年過去了,大陸也開始像臺灣那樣富裕起來,實力更強、影響力更大,我們不能讓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既賺我們的錢又瞧不起我們。我們不煩“老外”,也不應該因為我們自身的問題讓“老外”煩我們。
同時我們要學會向“老外”說“不”。要知道,能不說“不”的時候不說,是一種寬容,但該說“不”的時候還是應該說,因為我們不能縱容。
第二章講的是近來我從事投資的一些故事。這幾年來,在中國活躍的風險投資和投資資金主要來源於美國,這首先是因為美國人有錢,其經濟總量大。只要美國人關注了某個地區或領域,他們很快就會成為那些地區的老大,無論是投資還是貿易。
風險投資主要來自美國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美國人敢冒風險,不僅比亞洲人,而且比他們同宗的歐洲人都更加喜歡冒險。他們肯將資金投到相對陌生的國家和相對陌生的領域,也常常是一窩蜂似的,一個冒險家成功了會吸引另外一群冒險家蜂擁而來:在股票市場上是如此,在其他投資領域也是如此;在二級市場上是如此,在一級市場上也是如此。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前 言(2)
只是,別以為投資來自美國,錢就容易拿到。其實在這種投資談判中,西方人常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發展中國家。美國人會把“教育別人”這個詞掛在嘴邊,所以在商務談判中要警惕西方人的商務霸權。比如,和西方人籤合同常常必須用英語,這也罷了,但是在有中文、英文兩種合同版本時,美國人會強調以英文版本為主,這樣在打官司時他們會佔盡語言優勢。中英文有歧義的話,中國人就會吃虧,因為美國人會說英文不是這個意思。
同時,國內企業在對外交往中還要注意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條件把自己推銷出去。這裡最主要的就是價格問題,一個有經驗又善於談判的人就能把自己賣個好價錢,否則就有可能把自己賣砸了。那麼在投資談判中什麼是合理價格呢?本書以經驗說明,合理價格是一個供求之間均衡的、對買賣雙方都有利可圖的價格。
第三章開篇文字談到的是留學問題。這涉及許多家庭和青年人,從成本和效益角度上講,留學是以時間和金錢為代價去換取更好的未來。但是近十多年中,留學的人越來越多了,國外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