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部分(第4/4 頁)
版嘛,不需要透過科舉考試,只要經過一輪輪的升學考試,就能選拔出合格的人才。
可要實現此設想,卻是困難重重。
其一,教員緊缺。
遊戲主地圖,還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流民中刷出的人才,也是以儒生為主。而要在郡縣學堂,增設其他科目,就必須得配備相應的教員。
現在,唯一能培育教員的,只有西南大學堂。
一則,可以自各學院中抽調一批現有的教員,下放到郡學,主持教學。二則,可以在畢業的學員中,挑選一部分轉任教員。
兩者互相配合,搭設起郡學的框架。
就目前而言,能在郡學層級,設立諸科,已是不易。再往下的府學和縣學,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條件。
歐陽朔是心急,但也不會揠苗助長。
在郡學推廣之後,郡學的畢業學員,又可以下放到府學。以此類推,直到推進到縣學,甚至是最基礎的私塾。
簡而言之,就是自上而下。
因此,這注定是一個較為長久的過程。歐陽朔預計,要完成此迴圈,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來運作。
其二,科目增加,導致教育經費急劇增加。
教育經費,屬於公共財政支出。領地之內,不管是私塾、學堂,還是西南大學堂,實施的都是免費教育。一應教育經費,全部由領地財政承擔。
隨著科目的增加,生員必將跟著增加。
隨之而來的,就是教育經費的成倍、甚至是數倍的增加,包括擴建學堂、教員的俸祿、學堂的維護費用、生員的日常開支、筆墨紙硯開支等等等等。
因此,如果不是領地財政好轉,歐陽朔根本就不敢實施此項變革。
其三,如何保證公平性。
教育公平,歷來都是一個難題。招收生員的公平,考評的公平,推薦的公平等等問題,都是一個個的難題。
三大難題,都非常的棘手,可一旦解決,影響的可不僅僅是科舉制度,而是對領地整個的官場生態,都將帶來無法預計的衝擊。
何解?
中國古代官場,官吏,官吏,官和吏,實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階層,兩者根本就不能互通,官員再怎麼被貶,都不會被貶為吏;吏再怎麼升遷,都無法做官。官和吏,共同構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