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來,可見此子平時真是深藏不露,唯有撥一撥動一動,才會展露出一星半點才華。
楊廣不由得喟然長嘆:“真是想不明白,你為何如此害怕立功。”
“回稟殿下。自古滿招損,謙受益。下官年紀還太小,立功過多,升遷過快,並非福祉。下官還想著再侍奉大隋天子六十載,若是等到河南王暮年,下官還能侍奉在朝,才是最大的幸事。”
“說得倒是好聽,罷了,不與你這滑頭計較。既然如此,這份東西,孤便留下,明日以孤的名義上奏聖上,請三省及戶部、工部會商。”
……
ps:以下不算字數。
開皇十九年,出場人物比較多,主要是歷史事件比較頻繁,歷史文最大的問題,是該哪年出場的人沒法推後,當然也可能是我的處理水平問題,還有就是不擅長合併次要人物,這點我檢討(大神如羅貫中,連陳到這樣的人物都可以被趙雲100%吸收,這個吸收雖然違背了歷史,但是從藝術處理的角度來說很成功。高山仰止啊)。前面幾章寫得有點散,確實是有些沒處理好的地方。但是這些人物,絕大多數也只是先出個場,與主角混個臉熟,並不會在這個階段就迅速展開與他們相關的劇情,畢竟年紀都還小。
現在總算是收回來了。看書評區這樣,票就不求了,求大家一個耐心吧。
第五十二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
四天後,六月十五的望日大朝會。晉王楊廣上書言與突厥增開榷場、開放榷茶、增修運河並查驗河運鈔引三策,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當然,策略裡面描述的一部分目的,諸如削弱突厥財政、使突厥在經濟上更加依賴大隋等,都是不能拿到檯面上講的,自然也就沒在朝會上公佈出來。但饒是如此,依然激起了不少反對的意見。
榷茶和增開互市、疏浚運河的好處,朝中大臣多多少少還是可以看出來的。而且隋朝的茶葉貿易規模很小,只有後世唐宋的十幾分之一,本不是北方關隴門閥涉足的領域,朝廷要官營,多徵的稅一下子也徵不到他們頭上。而一旦南方常年經營茶葉的商人們被官營重稅打壓後,說不定關隴門閥還有後進接盤的可能,到時候雖然稅還是重了,但是總比現在完全不做要好一些。
所以,朝廷爭議的主要反對點,便是運輸稅結算的辦法,以及運河開掘的巨大成本。一部分出於節儉國用,害怕加重稅賦徭役的高官顯貴,提出了不一定要開鑿運河;而是對陸路運茶的客商也沿途設定鈔關,收取官榷的關稅;但是這一提議很快因為需要設立的關卡太過繁冗,不易操作而被另一派反對。
結果,大朝會上議論紛紛了一個多時辰,還是沒有議出個所以然來。楊堅見不是個事兒,只是讓宦官宣佈退朝。並給三省及工部、民部、吏部、兵部主官賜宴,宴後在兩儀殿繼續會商。
以楊廣的沉穩,當然不可能隨便到他自己看過蕭銑陳奏的方略就直接來給父皇進言。所以這些東西拿出來之前,都是讓自己的心腹看過的。首先大局方面,有中書省的虞世基、蕭瑀兩個絕對鐵桿把關,而具體實施細則與花費,則是讓新投靠的民部侍郎裴蘊把關。雖然裴蘊一開始對楊廣這個計劃的前期開支提出了一些質疑,但是也沒說不能實施,只是說如果不過分加重百姓負擔的話,需要分多年完成。
只要基調和大方向不錯,楊廣有信心說服父皇按照這個方略先頒行下去,剩下的只是緩急的問題。而只要基調實施了,他楊廣的政治資本就會更上一層,畢竟如今大隋四海承平,若是有一個方略可以既控制南陳故地,又削弱北方蠻夷,那就是最大的定策之功。到時候再有人第三次、第四次奏請改立他為太子之後,他只要做完推讓的表面功夫,後面就可以順水推舟接受了。
當然,楊廣可以預見到,太子一黨的人,會盡最後的努力,阻擊他楊廣利用這一次朝廷和親突厥的事情再夾帶私貨立功。不過這些人的阻擋,只要見招拆招地碾碎就行了。
……
兩儀殿上賜宴結束,楊堅讓宦官宮女收拾退下,三省主官與相關各部要員便很快進入了狀態。上午的討論把大部分分歧都辯出個對錯了,所以下午的議題很明確,那就是直接從開運河收河運榷稅這一操作模式的成本上,以及替代方案的可操作性上做出辯論。
太子一黨如今勢力薄弱,在工部沒有什麼人,便先從民部下手。暗中聽命於柳述的民部右侍郎元衡順著上午收茶葉陸運關稅被據否的議題往下說,提出了一個變更性的建議:
“陛下,臣以為,由朝廷出資修葺歷代運河靡費過大,短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