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光血影,作為一名宮女,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長於斯,最終也歸於斯,就象年長的宮女們一樣,終生只是皇宮內的囚徒。與其如此,不如與命運賭上一局!王昭君勇敢地邁出這一步。
到了呼韓邪單于要歸國前夕,元帝讓人將五位宮女請出來。
當王昭君出現在眾人的眼前時,所有的人都震驚了,這個超凡脫俗的女子,在宮內默默多年之後,突然她的美貌驚現在皇帝面前。史書中有十六個字描述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
元帝不禁“啊”了一聲:宮中居然有這等絕色女子!元帝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可以讓王昭君走!此等秀色,只有我皇帝可餐!但元帝吐到嗓門眼的話又強嚥下去,自己堂堂一個皇帝,豈可因為一個女子失信於鄰國!這個面子還是要的。
呼韓邪單于真是意外的驚喜,沒想到大漢皇帝慷慨地把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送給自己,他感激泣零,表示願意為大漢帝國守衛北部邊疆。
王昭君以自己的勇氣改變了命運。半年後,漢元帝死了,如果她仍然深處皇宮之中,高牆深院將永遠埋沒她的天生麗質,還要面對下一任皇帝所寵愛而又殘忍的皇后趙飛燕,命運可想而知。
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後,封號為“寧胡閼氏”,“寧胡”二字,表明她的到來使胡人可以永遠得到安寧。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生有一子,名為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
兩年後(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他的兒子雕陶繼單于位,稱復株累單于,根據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嫁給新的單于,後生育有兩個女兒。
對於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紀錄,很遺憾,沒有留下什麼史料。因為沒有史料,所以引發了後世文人豐富的想象力,留下了大量與王昭君有關的詩詞文章。其中以杜工部的《詠懷古蹟》與王安石的《明妃曲》最為有名。
杜甫把王昭君出塞想象得很悽婉悲涼,他在詩中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白居易也寫了一首《王昭君》:“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也把王昭君寫得可憐兮兮的,還一付對漢元帝一往情深的樣子,好象皇帝就是一個完美的情人似的。
但是王安石作為大政治家,見識不同一般,眼界自然較杜甫、白居易這些文人高出一籌,《明妃曲》有兩首,第二首:“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慾說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黃金捍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貴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這首詩把王昭君寫得灑脫、有主見、有追求,這可能更加貼近歷史中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對王昭君絕對是個正確的選擇,使她逃離了皇宮監獄般的生活,並且使她成為千年流傳的神話,成為文學史上一個永恆的題材。
漢匈兩國真正進入蜜月期,一直到漢帝國被王莽所篡權。
呼韓邪單于之後,後繼的復株累單于、搜諧單于、車牙單于、烏珠留單于等,基本上都遵從呼韓邪單于的遺訓,與中國保留友好的關係。中國的北方邊境獲得數十年的和平,這使得元帝之後,雖然國力衰退,但由於外患不多,整個國家仍然相對穩定,史書對這段時間漢匈和平局面有如下記載:“是時邊城晏閉,牛羊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聲,黎庶亡干戈之役。”
這既有漢強匈衰的因素,也有王昭君的一份功勞。
王莽始建國二年(10年),五威將王駿等人抵達匈奴,向烏珠留單于要回原先漢朝所賜的印綬,更換為王莽新朝的新印。
匈奴單于沒有疑心,以舊印換回新印。沒想到王莽居然在印文上耍起文字遊戲。
匈奴單于的舊印上,刻的文字是是“匈奴單于璽”;而王莽新制的這個單于大印,上面刻的是“新匈奴單于章”。
“璽”是王的大印,而“章”是侯的大印;新印上還增加一個“新”字,這無疑表明匈奴不過是新朝一個封國,而且匈奴單于被從“王”的級別降格為“侯”。
烏珠留單于上書王莽,請求更換大印,但遭到王莽的一口回絕。
對於匈奴汗國,對於烏珠留單于,這真是奇恥大辱。
此時西域的局勢也開始變得微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