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這一年,西域車師後國的國王須置離,因企圖逃跑到匈奴,被西域都護但欽誅殺,車師後國輔國侯狐蘭支率二千名王兵逃到匈奴。
緊接著,中國駐西域屯墾部隊發生事變,屯墾兵團的軍官陳良、終帶、韓玄、任商等人擊殺正在養病中的戊己校尉刁護,然後陳良、終帶以“廢漢大將軍”的名號,脅迫屯墾部隊及其實眷二千餘人,集體向匈奴投降。匈奴單于大喜,封陳良、終帶為烏賁都尉。
這兩起逃亡匈奴的事件,拉開了匈奴與中國重新對峙的序幕。
根據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與匈奴達成的協議內容規定,凡是以下四種情況之一:中國逃到匈奴、烏孫人逃到匈奴、烏桓人逃到匈奴、西域諸國有佩中國所授印綬者逃到匈奴,匈奴一方不得接受。
現在匈奴公然接受西域與中國的逃亡人員,這個事件,標誌著中國與匈奴友好睦鄰關係不復存在了。
匈奴人撕毀協議,王莽大怒,他立即展示了他最拿手的文字功夫,把“匈奴單于”改稱為“降奴服於”,改名有什麼用呢?當然沒什麼用,只是王莽喜歡這樣賣弄“微言大義”。
王莽設想了一個龐大的分裂支解匈奴的計劃:北征匈奴,然後將匈奴劃分為十五個單于國,由呼韓邪單于的十五個子孫分別擔任單于。他下詔組建十二個兵團,徵兵三十萬,為了這次龐大的軍事行動,作戰所需的軍服、兵器、糧食等,源源不斷地從江淮北地運輸到北方的邊境。所徵用計程車卒民夫,凡有違抗者,一律以軍法處置。
戰爭的機器開動了。
一邊徵兵,王莽一邊使用詐騙手段,將呼韓邪單于的兒子欒提鹹、孫子欒提登、欒提助三個誘騙到雲中郡,然後軟禁起來,根據支解匈奴為十五個單于國的計劃,硬將單于的帽子加到三人頭上。
訊息傳到匈奴後,烏珠留單于大怒,罵道:“先王呼韓邪單于深受漢宣帝之恩,所以我們不能背叛漢室,現在王莽根本就不是宣帝的子孫,憑什麼當上天子,我們也不欠他什麼。”於是率軍南下,洗劫雲中郡,屠殺百姓,北方邊境轉眼間戰火又起,生靈荼炭。
王莽北征的計劃,到了始建國三年(11年),一年過去了,仍然無法完成作戰準備。原因是王莽執政的幾年裡,並沒有國強民富,反而年年饑饉,特別是西北邊境地區,王莽這個人對軍事實在是外行,他要求軍隊要準備三百日的口糧,這是一個完全空想、不切實際的命令。
將軍嚴尤是王莽時代頭腦還算清醒的將領之一,他上書王莽,直言這個作戰計劃的不切實際:第一,作戰部隊已集結在邊塞一年,大軍長期宿營野外,生活艱辛,還沒開戰,士氣已低落不堪;第二,邊境地區的糧食必須由內地遠端輸送,而各地又多糧食欠收,連年饑饉;第三,一個士兵三百日的口糧,一頭牛還無法負擔其重,況且還要準備牛的飼料,以這種強度運輸,不出三個月,牛就會活活累死,到時剩餘的糧食就無法運輸;第四,因為準備要長期作戰,就必須要面對匈奴秋冬嚴寒的氣候,所以還必須準備木柴、炭,以及必需的鍋碗,還要準備水袋,這些物品運輸量極大;第五,由於運輸量太大,會影響大軍的行軍速度,行軍到險要地帶時,輜重有被截斷的可能。
嚴尤最後得出結論:耗費民力過大,卻很難有大的戰果,這是極可憂慮之事。
王莽看了嚴尤的上書後很不高興:天下哪有比我聰明的人啊,真是自以為是的傢伙!不聽,依舊我行我素。
最苦的還是百姓,自王莽興師動眾後,天下騷動,史書載:“數年之間,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矣。”
王莽就這樣折騰了好幾年,最後北征匈奴不了了之,因為耗盡國力民力之後,仍然無法湊足王莽指定的三十萬大軍三百日的糧食。只遺下運輸途中倒斃的累累屍骨,倒斃在王莽構建的儒家天堂中。
北伐匈奴計劃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無果而終。而匈奴軍隊頻頻南下,入侵人數在數百人到萬餘人不等,殺死雁門太守、朔方太守以及邊境都尉數人,掠殺的百姓、搶走的牲畜無數。
到了始建國五年(13年),匈奴烏珠留單于去世。此時匈奴雖然與中國重新開戰,然而數十年的和平與和親,使匈奴國內親中國的勢力仍然頗強。其中親中國派的代表人物,便有著一半漢人血統的王昭君的女兒伊墨居次雲,以及她的丈夫、匈奴實權人物骨都侯須卜當。
在王昭君女兒與女婿的努力下,曾經被王莽誘騙到中國,強行封給“孝單于”名號的欒提鹹,被扶上匈奴單于的寶座,史稱烏累單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