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大的發展,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近代化教育體系。日本侵略者首先對東北教育進行徹底的破壞和摧殘,然後著手建立殖民教育體系。而日本侵略者優先建立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限制高等教育的恢復和發展,採取了一系列實施奴化教育的措施:
1�編寫奴化教育教材。“九·一八”事變後不久,日本關東軍便釋出“排日教材要斷然剷除”的密令。1932年4月,偽國務院通令各地學校,“暫用四書孝經講授,以崇禮教,凡有關黨義教科書等一律廢止。”同年6月,偽民政部連續兩次“訓令”:“對於排外教材,切實取締”;“廢止三民主義黨義及其他與新國家建國精神相反之教科書或教材。”並強調:“是項禁令亟應嚴切實行”,“勿稍疏忽”。《滿洲帝國文教關係法規輯覽》偽康德四年。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32年3月至7月間,日偽查禁、焚燒書籍就達650餘萬冊。同時,日偽當局強行輸入大量帝國主義色彩的反動書刊,並且迫不及待地組織編寫奴化教育教材。1932年,公佈了《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官制》,任命“編審官”,建立編寫機構。1933年3月起著手編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所用全套“國定教科書”。1935年12月,“國定教科書”共22種39冊全部編完出版,並出版了由“帝國教育會”編纂、偽文教部的“審定教科書”共23種29冊,供各類中等學校採用。這些教材,歪曲與篡改中國歷史,宣揚所謂“建國精神”、“王道政治”、“日滿親善”等謬論,向學生灌輸奴化思想。
。。
教育侵略日本對華教育侵略(13)
2�設定奴化教育的課程。1935年12月,偽文教部發布《關於小學校教科規程之件》,規定“日本語得由初等小學校第一學年教授之”。由於日語師資不足,因而初級小學一般在第三學年開始上日語課,高階小學和初級中學均從第一學年起開設日語課。1936年,日偽當局在社會上實行日語等級檢定考試製度,允許一些學校的學生參加,合格者發給一定的“語學津貼”,畢業時優先錄用。偽文教部還強令;日語教師在教授時,“不僅練習語學,並須使學生體認日本精神”,努力發揮日“滿”“一德一心之真義”,並“使教職員及學生理解日語普及的重要……厲行學習日本語”。《教育雜誌》第27卷第7號,1937年5月30日。從1936年1月起,小學課程增設修身、經學、日語及女生的家事、裁縫等。以思想教育為主的學科要旨規定,修身科“根據建國精神,涵養學生之德性,培育優良國民之信念及指導道德之實踐為要旨”;歷史科“教授國史及東亞史之大要,闡明建國精神,使體得國體之意義,養成國民之志操為要旨”。各級學校的課程設定都充斥著奴化教育的思想內容。
3�加強師資培訓和督學視學制度。日本侵略者認為,實施奴化教育關鍵在於“直接擔當指導教化學生之教師素質如何”。這裡所說的教師“素質”,主要是指教師對“建國精神”、“王道政治”和“日滿一德一心”等理解和運用程度如何。日偽當局以提高教師“素質”為藉口,於1932年8月在長春(偽首都新京)開辦“教員講習會”,並以此為基礎於1933年4月成立“教員講習所”(後改為中央師道訓練所),對各地選來的中小學教員施以再教育。主要講授“建國精神”、“王道主義”、“國際情況以及滿洲國教育之奉旨”、“經學真諦”等。目的是清除教師的“不純思想”,使其更好地向學生灌輸奴化思想。同時,各地也舉辦地方教員講習會,印發《普及建國精神教育資料》專書。還向日本國選派教員留學生,使之“受日本學校教育之實地訓練,並以補益日滿親善”。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培養推行奴化教育的骨幹教師。
為了實施殖民奴化教育,偽滿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各級教育“指導監督”機構。偽文教部設立督學官室,設督學官。各地也大都建立了相應的機構。日偽當局提出:“為視學者,咸宜尊重教育之神聖與使命之重大,務善導國民之思想,以養成忠良之國民。”《滿洲帝國文教關係法規輯覽》下卷第915頁。1934年,日偽當局在《視學須知》中指出:“指導監督”者“居於指導監督教員之地位”,應理解“滿洲建國之真意,以謀教育之普及”;“應研究王道真義,以努力王道教育之建設”。齊紅深、徐治中《中國教育督導綱鑑》,第169頁,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年。1936年,又在《視學官及特別市視學學事視察規程》中把“建國精神”實施狀況、“日本語普及之狀況”及“教科書之使用狀況”等列為視察的主要內容。可見,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