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理療法。
我寫完了這一章,自己都感到,透過對道教心理療法的研究,我為自己做了一場心理調整的輔導報告。真是如沐春風啊,輕鬆了許多!
所以說,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漢民族的心靈救治良方,是漂泊無依的靈魂的精神家園。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道家在心理治療方面的理論觀點非常廣泛。這裡不過是說一漏萬,拋磚引玉的目的就是為了證實這句話:世界心理學的第一個故鄉是中國。
◎佛家的心理大藥——後悔藥(1)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昌盛於中國,在歷史的發展中,佛教與醫學曾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形成佛醫學,古印度的佛教把婆羅門教醫學改造後,納入其體系(古印度醫學比佛教淵源更為久遠,大約自公元前20世紀,印度文明達到空前高峰時,醫學已自成體系,其經典是《吠陀》。吠陀的意思是:求知。後來隨著佛教在印度的興起,一些醫學內容被佛教所吸收,形成佛醫學,後來又因為佛教在印度的日趨衰落而傳入中國之後,佛醫學也一併傳入我國了)。東來僧人在傳教過程中,給人治病,借醫弘佛,作為自身成佛的途徑。他們在翻譯佛經時,也翻譯了許多佛醫學著作,據統計,約有400部左右(僅《隋唐經籍史志》記載,翻譯經文中的印度醫學文獻就有17部88卷。僅在《大正新修大藏經》中,有關醫學的著作就有20部之多)。佛經中出現醫療衛生方面的醫學術語多達4600多條,既有生理解剖臟腑方面的名詞,也有醫療、藥學、心理、病名、醫事雜論方面的術語。當時一些精通佛醫學的醫家,試圖把佛醫學與中國醫學結合起來,發揮兩種醫學各自優勢,會通中印醫學創立新醫學。但是由於佛醫學傳入我國的時候,中醫的理論體系已經比較完備了,特別是在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和治療方法上都優於佛醫學,所以佛醫學沒能改變中醫的理論體系,它的一些理論和醫療技術、衛生習慣,反而被中醫所吸收,納入中醫體系之中,與中醫融為一體了。我們常說中國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透過中醫學融會佛教醫學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
佛醫學很早就發現心理因素可以導致疾病,並且在心因性疾病的研究方面,為人類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討論心理學,不能埋沒了釋迦牟尼的貢獻。
佛祖釋迦牟尼就非常擅長“心理調整”療法。我們來看一個佛祖親為的心理治療病案:如是我聞。
釋迦牟尼在王舍城的靈鷲山對眾人說法時,見一個老婦人悲痛欲絕,號哭不止,原來這位老婦人唯一的兒子死了。從兒子下葬那天起,老婦人就滴水不進,一動不動地坐在墓碑旁,望著兒子的墳冢以淚洗面。
釋尊(佛教對釋迦牟尼的尊稱)聽說了這件事,立刻帶著五百修行者趕到墓地來了。
釋尊扶起老婦人,滿懷慈悲地問道:“老人家,你在這裡做什麼呢?”
老婦人流著淚說:“獨生兒子棄我而去了,可我對他的愛,使我無法在這個世上獨活,我想跟兒子一起去算了!”
“寧願自己死去,也要讓兒子活著,你是這樣想的嗎?”釋尊問。
“佛陀啊!您能做到讓我的兒子復活嗎?”老婦人高聲問佛,充滿希望。
釋尊微微一笑,靜靜地回答:“你給我拿火來,我就運用法力讓你的兒子復活。不過,這個火必須來自從未曾死過人的家庭,否則,我做了法,也是無用的。”
老婦人聞言,停止哭泣,立刻跑到街上,逢人就問:“府上曾經死過人嗎?”
大家都用詫異的眼神看著她,“自從有老祖宗以來,哪有沒死過人的人家呢?”人們反問她。
老婦人一直奔波到夕陽西下,訪問了不知多少戶人家,始終沒有找到符合要求的火,她無奈失望地回到釋尊面前說:“我就是找不到您要的火,怎麼辦呢?”
釋尊笑了起來,說道:“你還不明白嗎!自開天闢地以來,哪有不死的人呢!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要失去親人,世上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死亡的,你為什麼就想不開,執迷不悟呢?”
這是一個多麼出色的心理治療過程啊。
面對一個持久悲哀不解的老人,釋尊先給她一個足以興奮的承諾,然後讓她離開墳冢(脫離誘發悲哀的環境),到處去詢問火的過程就是和人群接觸的過程(改善孤獨的心情),到處奔走的體力運動,可以充分釋放精神壓力(利用運動消耗能量,釋放壓力,是現代心理治療的重要手段)。然後,當她在體力和情緒都放鬆的時候,點出問題的關鍵(有生就有死,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