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摹�
父親離開南京之後到了北大,在北大選擇了半工半讀。他和另外三個人早晨在學校附近賣豆漿、賣麵包,藉此來支援自己的生活。後來他逐漸開始給一些報社投稿,最早(給報社投稿)是在1933年,父親24歲。當時他還不能算是記者,他只是給當時幾家著名的報紙(比如說北平的《晨報》、天津的《大公報》和《益世報》等報紙)投稿。沒想到他的稿子大多都給發表了,父親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父親後來加入了《大公報》,正式涉足新聞界。從那時起,一直到1952年父親擔任國務院文教系統的領導工作,一共是19年,這19年的新聞生涯是父親一生中最為重要的階段。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範長江:大江東去,鐵筆流芳(2)
父親說那一晚上“我思想上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
在父親的新聞生涯之中,有三個最為關鍵的階段。第一個就是西北之行,時間從1935年9月到1936年6月。當時父親是出於兩種考慮,一是他覺得大西北很可能就是今後抗日的大後方。因為日本侵佔了東三省之後又在東南沿海逐漸侵佔中國,父親覺得西北這些偏僻的地方會成為抗戰的根據地,他很想去了解一下那些地區的情況。第二種考慮是,父親想了解一下當時紅軍的動向,紅軍1934年10月從瑞金北上開始長征,之前父親只是看過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小冊子,不是很瞭解,所以父親產生了到西北去考察的想法。於是父親就跟《大公報》商量,說自己想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到西北去,《大公報》只需要給他一個記者的身份,旅費由他的稿費支付,對於他的報道,文責自負。
《大公報》同意之後,在1935年9月到1936年6月將近10個月的時間裡,父親從成都出發,越過祁連山,跨過賀蘭山,最北到達包頭,東部到達西安,西部到達敦煌,行程四千多里,隻身進入荒漠之地。其間父親騎過馬,坐過汽車,乘過牛皮筏子和羊皮筏子,當然還包括步行,足跡遍佈四川、陝西、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六個省。車馬小店、寺廟、貧民百姓的土房子、當地土司頭人的帳篷,父親都住過。父親採訪了各個階層的人士,對於西北的經濟情況、民族矛盾、宗教問題、軍閥爭戰和風土人情做了大量的深入考察和報道。父親這些報道後來編成了《中國的西北角》,由於文章描寫生動,涉及的面非常寬,裡面又都是第一手的資料,所以成書之後非常受歡迎,連出七八版都搶購一空。
與當時其他記者不同的是,父親在發回的報道中直接稱紅軍,而對於剿匪則加上引號。父親的報道讓民眾知道了中國還有一種力量正在北上抗日,國統區的學生和知識分子讀到之後都非常感興趣。對於父親的文章,張愛萍將軍在世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回憶文章,生動地回憶了當時將軍在天全縣最初看到父親文章的情形。張愛萍將軍讀到父親對於紅軍動向的分析的時候不由地讚歎:想不到一個黨外的記者,尤其是國統區的記者,居然能夠分析到紅軍的動向,而且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和興趣。後來張愛萍將軍見到我父親的時候還特別說到這一段往事,說跟父親神交已久。
西北之行父親收穫非常大,他最初的願望也完全實現了,然而這時父親的西北之行並沒有結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之後,父親千方百計地從寧夏趕到西安。當時西安已經被封鎖,父親拿自己的一頂非常好看的氈帽和鬥蓬跟守城計程車兵交換,才進了城。
1937年的2月3日,父親進入了西安。第二天,他在那裡第一次見到了共產黨人,這個人就是周恩來。周恩來給他講了很多當時的政策和道理,讓父親“豁然開朗”。後來父親向周恩來表達了自己想到延安的想法。經過周恩來的聯絡,延安方面同意了父親的要求。2月6日,延安方面派羅瑞卿和博古專程陪同父親向延安進發。在這之前,還從來沒有國統區的記者到達過延安。
2月9日下午,父親參觀了紅軍大學,受到了熱烈歡迎。在那裡,他見到了很多紅軍的領導人。當天晚上,父親到了毛主席的窯洞,據父親回憶,他那天晚上跟主席進行了“徹夜長談”,長達10個小時,基本上是通宵未睡。父親說,那一晚上“我思想上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 “頓開茅塞,豁然開朗”。父親非常興奮,當時就想留在延安學習和考察,然後寫幾本書。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主席之後,主席認為他在國統區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勸父親回到國統區。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範長江:大江東去,鐵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