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健康”就是沒有病
疾病的發生是一個漫長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許你今天感覺良好,但是不等於沒有病變。就象汽車的發動機有時會突然抱死一樣,故障並不是在某一刻突然形成的,而是我們疏忽了日常的維護。人的身體也正是這樣,日常缺少正確的維護,到了關鍵時候就會出現疾病。
誤區2:健康不健康是自己的事
也許有人認為,健康不健康是我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不用別人來操心,因此在健康問題上,存在著是自己的事又是自己最不關心的矛盾。事實上,當你某一天出現重病時,又是誰在為你日夜操勞呢?
誤區3:把健康寄託給了醫院
有些人認為,有病了可以到醫院去治療。可問題是,醫院只能幫你解除暫時的痛苦,卻不能帶給你永久的健康。
總之,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根本。你可以擁有所有你想要擁有的,但你如果失去了健康,你所付出的努力在瞬間就會失去意義。擁有健康不等於擁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就會失去一切。
◎無病有可能是亞健康
沒有病就是健康的觀念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許多疾病是潛伏在我們的身體裡面,等待隨時發作,像有些人平時看起來很健康,一旦出現急症時早已晚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有人研究發現,只有5%的人符合健康標準,75%以上的人群處在健康與疾病之間,以至於醫學界不得不把亞健康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據統計,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年齡多在20~45歲。有關資料表明,美國每年600萬人被懷疑處在“亞健康”狀態。澳洲處於這種疾病狀態的人口達3700萬。在亞洲地區,人們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比例則更高。
那什麼是亞健康狀態呢?它真的一點表現也沒有嗎?
所謂的亞健康狀態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卻呈現生命力降低,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反應能力減退的生理狀態。它是介於健康與非健康之間的一種“灰色狀態”或第三種狀態。亞健康的在心理上的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反應遲鈍、情緒低沉、失眠多夢、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煩躁、焦慮、抑鬱等。在生理上則表現為疲勞、乏力、活動時氣短、出汗、腰痠腿疼等。
儘管看上出自己的身體好像沒有病,但亞健康狀態表明身體健康已不“完美”,如不及時調解,可引起病變。
◎疲勞是亞健康的典型的症狀
人之所以產生疲勞的感覺,是由於體力或腦力勞動時間過久或強度過大,體內組織器官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供應不足,使人產生疲勞感。短暫的疲勞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如果我們的身體經常出現持續性疲勞現象,那可要當心了。
疲勞就是亞健康的典型狀況之一,在某些時候甚至是一種疾病乃至嚴重疾病的報警訊號。如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貧血等疾病的早期症狀就是疲勞,這種疲勞屬於病理性,應儘快去醫院檢查診治。
那麼,我們平時怎樣來判斷自己是否屬於病理性疲勞呢?疲勞的症狀表現因人而異,最通常出現的疲勞表現為四肢無力、肌肉痠痛、動作遲緩、反應速度下降;更深一步的疲勞表現為頭重腳輕、走路不穩,頭暈目旋,睡眠淺顯容易驚醒,早晨起來睡眼惺忪,無精打采,眼圈發黑,出現眼袋;更重的疲勞表現為食慾消失,徹夜不眠,煩躁不安,連話都懶得說一句。
要消除亞健康所引起的疲勞,關鍵在自己。要主動養成勞逸有節,起居有常的好習慣;還未疲乏時就“主動休息”,不等口渴就喝水,“亞健康”還未出現或剛出現時就把它消滅。
◎全身無力,都是亞健康惹的禍
前面我們提到過,有些人看上去沒有病,但就是感覺與正常人不一樣。其實那是亞健康所致。
張女士是某報社的編輯,工作中從選題策劃到採訪、寫稿、編輯,每個環節中的各個問題都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整個部門的運作也少不了要她操心。對於張女士來說,每天吃飯、洗澡都要想工作的事,甚至在睡覺的時候也會夢到自己在工作。除了工作,家裡面還有一大堆活兒等著張女士去做——買菜、做飯、洗衣服這些家務活,照顧年邁的老母親、教育兒子好好學習等等。於是張女士經常感到煩悶不堪,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好,還總是半夜做夢驚醒,人也一天一天瘦下去。她只好到醫院去求助,最後醫生診斷她是典型的亞健康人。
如果您有下列症狀,並且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