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House)一書作者鮑迪尼斯的研究發現,全世界的薯片之所以都有著大同小異的包裝並且被設計得比嘴略大,為的就是讓你從撕裂包裝這種無害的破壞行為中獲得先期的快感,接著,你就必須將嘴巴儘量張大,咬出爽脆的聲音——好玩嗎?過癮乎?還記得你的憂鬱不?
“糖兒甜,糖兒香,
吃吃玩玩喜洋洋,
讀書苦,讀書累,
讀書有個啥用場?”
這段兒歌,出現在“文革”中期上海的一份兒童雜誌上,在那一組漫畫故事裡,一個被定性為“階級敵人”的賣糖老頭,就是用這段兒歌來向一群革命警惕性程度不一的小學生來散佈“讀書無用論”的流毒。儘管這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不過,我想在今天的學童和家長心目中,這“賣糖老頭”依然還是一個反動派,因為現代版的正派兒歌是:“增強學習記憶能力,消除大腦疲勞,給你的孩子服用腦輕鬆!”
()好看的txt電子書
由於糖類可透過對血清素的提升來舒緩壓力和改善情緒,具有神經上的穩定和安慰作用,因此糖以及糖類食品被認為是投資小、見效快的解憂食品。往一個大哭不止的學齡前兒童的嘴裡塞一塊糖果就能把他搞定,是因為兒童的腦部神經還沒有發育到對他們所感受到的憂鬱和壓力作出妥善處理的程度,只能依賴於糖的化學反應。
糖類又分為單糖和多糖兩種,前者包括白糖、葡萄糖、果糖等,代表性食品有巧克力、果醬、冰淇淋等等;多糖類食品包括全穀米、大麥、小麥、燕麥、瓜類和含高纖維多糖蔬菜與水果等。單糖吸收快,去得也快,有時反而會加重人體的壓力,多糖飲食消化較慢,提升血清素的過程也比較平順。
英國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因應不同程度的壓力,人的機體會對糖作出自然選擇。據報道,研究人員隨意將六十八位男女分成兩組,一組在午餐前聽一些簡短的無關緊要的介紹,而另一組人員則被告知在午餐後用十分鐘的時間準備一個長達四分鐘的演講。結果,有壓力要求的那一組人更喜歡選擇巧克力、蛋糕,而不是選健康食物。倫敦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Jane Wardle說,這也許與碳水化合物的生化激勵有關,碳水化合物增加了大腦中複合胺的有效性,而複合胺又會影響到人的情緒。
糖是熱量和快樂的主要來源,人體每天約有百分之七十的熱能系由糖轉換而成,為各個組織、器官的活動提供能源。
除了醫學上被稱為“人體之煤”,糖在人體內還扮演著下列重要角色:
糖是腦神經系統熱能唯一來源,若大腦缺糖,人就會出現昏迷、痙攣;糖是構成骨骼、軟骨、神經、眼角膜、玻璃體等的不可或缺的成分;人體呼吸、血液迴圈補給離不開糖;心臟缺糖會停止跳動;血中缺糖會產生低血壓症;肝臟缺糖,降低解毒能力;人體缺糖,無法維持體溫至正常狀態;肢體活動缺糖,易產生疲倦。一個人假若完全戒糖,將導致酮病(KETOSIS),臨床表現是沮喪及缺乏活力,也就是說,鬱悶。
鄭秀文在四年裡狂減三十三磅的地獄式減肥故事,也許已耳熟能詳,不過功成名就、自稱已修煉成“橡筋肚”神功的Sammi今時今日的狂噬甜品,堪稱駭人聽聞。據她自供,過去是連“一粒朱古力都唔會食”,現在是每天一睡醒就要吃雪糕,宵夜可以一個人吃掉一隻凍蟹、半個木瓜外加一杯脫脂奶,此外,她還創下過一口氣吃掉一和家庭裝雪糕和六個酥皮蛋撻的紀錄。她說:“要吃就要盡情,比如吃雪糕,我會用匙羹來吃,這樣就永遠也不知自己到底吃掉了幾多杯,真是好享受啊!”
對於這種“釋放了肚皮,也釋放了自己”的做法,鄭秀文解釋道:“人生在世,難道天天都要佔到磅秤上稱體重嗎?那真是好痛苦啊!”
鄭秀文的這種瘋狂嗜甜是不是因為鬱悶,她不說,外人當然無從判斷。不過,人體既能因應壓力而自動選擇了糖,難道就不會對持續了整整四年的“一粒朱古力都唔會食”做出變本加厲的報復嗎?
把我們的身體想象成一臺電腦,輸入什麼指令,就反映出什麼訊息。吃到肚子裡的食物,就像是輸入電腦的各種指令,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健康,也左右著我們的情緒。
糖之外,還有許多食品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全麥麵包或者蘇打餅乾還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而此“物”和糖類一樣,亦有助於血清素的增加,其中富含的微量礦物質硒也能提振情緒。全穀類之外,雞肉也是硒的豐富來源。當然,全麥麵包的嚼勁以及蘇打餅乾的爽脆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