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策士們給齊閔王出的主意是這樣的:先不忙跟著秦王去稱帝,而是集中力量先滅掉鄰近的宋國。假如秦王稱帝順利,那麼齊再稱帝也不遲;假如秦王稱帝惹出了麻煩,齊就有了“辭稱東帝”的美名。而身邊的宋國,因為宋王偃暴虐無道、天怒人怨,趁此機會滅之,就更是名利雙收。
齊閔王依計而行,先是同意稱帝,沒幾天就公開辭去帝號,果然把秦昭襄王放到了火爐上烤。秦王稱帝不過一個月,天下洶洶,罵什麼的都有。昭襄王招架不住,只得放棄帝號。
而齊不久就在趙、魏、楚的支援下,舉兵伐宋。大軍長驅直入,一舉吞併了宋國。宋王偃倉皇逃亡到了魏國,最後死於溫地。經此一戰,齊國拓疆千里,政治與軍事實力達於頂峰,“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昭襄王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齊閔王當成了猴耍,發誓要報復,把齊作為了主攻目標。
秦國先軟硬兼施,拉攏住了“三晉”,然後派名將蒙驁率大軍穿過韓、魏之境,千里遠征,拿下了齊國的九座城邑。
打了齊國這一傢伙,秦國還不解氣,又醞釀更大的伐齊戰爭。秦國先後與魏、韓、楚三國會盟,又透過趙國聯絡了與齊有隙的燕昭王。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伐齊之謀終於成熟,由燕國相國、上將軍樂毅為統帥,率領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合縱攻齊。聯軍來勢洶洶,在濟水以西大敗齊軍。長期受齊國氣的燕國軍隊,在神將樂毅的率領下,一氣拿下齊國70餘城,攻破了齊國首都臨淄。
齊閔王做夢也想不到:一個大國垮下來,竟能這麼落花流水。
第十六章堂堂大秦被趙國涮了一道(2)
他倉皇出逃,先後到對齊稱臣的衛、魯、鄒避難,但仍擺出一副大國君主的架子,當然都站不住腳,最後逃到齊國尚未喪失的莒。
這時在一旁觀戰的楚國,派淖齒領兵來救援齊國。齊閔王大為高興,任命淖齒為齊相,以圖恢復。哪知道他看錯了人,淖齒竟把齊閔王給殺掉了,與燕國一起瓜分了齊國土地。齊國僅餘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二城,幾乎滅亡。
齊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的歷史,就此結束。
報仇嘛,就是要狠。
秦昭襄王這下才算了卻一樁心頭之恨。
五國聯軍幾乎把東方大國齊國給廢掉了,從大的戰略上看,最佔便宜的是西方大國秦國。
長期以來,為“三晉”撐腰抗秦的是齊,與楚聯手遏制秦的也是齊。偏偏齊又與秦隔得太遠,秦鞭長莫及。
這次秦國利用燕國的反齊情緒,一舉消滅了這個強大的威脅因素,在天下這個大棋盤上,走出了最具威脅性的一步。秦從此在實力上已全面壓倒六國,可以操控全域性了。可惜,六國在此之前,對秦的意圖竟毫無察覺,進行了自尋死路的最後一次連橫。
秦國的佈局接下來就有了明顯的圖謀天下的意思。
首先是對付南方大國——楚。
現在楚基本是孤家寡人了,前一段囚死楚懷王對楚人的心理打擊也是致命的,下一個順理成章地要廢掉的,當然就是楚!
從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起,秦對楚的戰略總攻開始了,秦將司馬錯先後從北線(南陽)、南線(蜀地)攻楚,拿下了黔中。
第二年,已升任大良造的白起,帶兵攻下鄢、鄧等五城,攻破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在此新設定了秦國的郡。
連首都都丟了,楚國的國運岌岌可危。楚頃襄王倉皇出逃,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
此時楚國的令尹(相當於宰相),就是那個娶了秦國女子的公子子蘭。
楚頃襄王在即位七年後,在親秦派子蘭等人的鼓動下,為求苟安計,把殺父之仇撇到一邊,與秦國再次結成婚姻。
而屈原堅決反對向秦示弱,痛斥子蘭對懷王之死負有責任。子蘭惶恐不安,指使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詆譭屈原。那頃襄王也是個沒頭腦的,不想再聽嘮叨,就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沅、湘一帶。
白起破郢後,秦國又從蜀地攻楚,拿下巫郡,把江漢和江南一帶盡收囊中。昔日聲威赫赫的楚國,現在大片領土都歸入了秦國新設的黔中郡。
屈原見國家復興無望,曾經想出奔他國,但終究不忍離開故土,遂投汨羅江自盡。
他是個忠臣,有一顆青年才有的純正之心——國家破敗如此,生之何益?
屈原壯烈殉國之後,楚國百姓無不哀憐之,他們把原五月初五日的民俗節日,作為了紀念屈大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