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的日子,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端午節”。
把楚國基本廢掉之後,秦國又掉過頭來收拾“三晉”。首先對付的是魏、韓,攻勢相當凌厲。
這次是秦相魏冉親自出馬,攻至魏國都城大梁,斬首4萬。接著客卿胡傷又領兵攻魏,連破三城,斬首15萬。幾次戰役,雖未滅掉魏國,也基本把魏給打殘了。
秦國如此猛烈地攻魏,是想在滅魏之後,把疆土與前不久攻齊獲得的定陶連成一線。這樣,就把燕、趙和韓、楚給分隔開了,使它們無法合縱,然後再分別收拾掉。
接下來秦國又開始攻韓,白起、王賁連續攻韓,一共攻取二十城。這一時期,大秦之滾滾鐵流在中原摧枯拉朽,所過之處一片降旗。
就在這看似不可逆轉的衝擊中,兇猛的秦軍突然撞到了一面鐵壁上。
這鐵壁,就是對秦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兄弟之國——趙國。
趙國大軍嚴陣以待,其無言的警示乃是:秦軍不得猖獗!
而秦軍視而不見——所有東進的障礙都要排除,哪怕是銅牆鐵壁!
兩支勁旅就這樣迎頭相撞了。
秦趙之間因趙武靈王曾扶助秦昭襄王上臺的緣故,兩國間一直沒有大的衝突。趙武靈王主要擔心的是環繞趙國的東胡、林胡、樓煩等部落以及心腹之患中山國,於是發憤圖強,改戰車作戰為騎兵作戰,改寬袍大袖為緊衣窄袖,又大膽任用胡人為重臣。
趙國軍隊的機動性增強了,又引進了胡人的彪悍之風,國力也隨之大大增強。
到了趙惠文王時代,趙國仍是很有作為,對橫行天下的秦國,一改昔日的睦鄰政策,而是針鋒相對。兩國時有爭鋒。
趙惠文王上臺十七年後,秦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地。次年,秦國又攻佔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樸縣西南);第三年,秦又攻趙,趙極力抵抗,損兵折將兩萬多,勉強擋住了秦軍的攻勢。
第十六章堂堂大秦被趙國涮了一道(3)
自昭襄王二十七年開始,秦國發起對楚國的毀滅性攻擊之後,對趙國還是有所顧忌的。為穩住趙國,秦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到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相會,這就是著名的“澠池之會”。
趙惠文王可不是草包,收到這個邀請後,立刻想到楚懷王的命運,堅決不去。可是他身邊的文臣武將不這麼認為,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都說:不去,給秦國的印象就是趙國弱而且怕秦國,所以一定要去。
去,當然不能像楚懷王那樣傻乎乎的,而要做好應變準備。
首先,上大夫藺相如隨趙王一起赴會。
這藺相如的名氣就太大了。他的事蹟至今中學生都耳熟能詳。
先前,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的一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派人送信來,說願意拿十五座城邑換這塊璧。
趙惠文王與大將軍廉頗等大臣商議,想把寶玉給秦,但又怕得不到秦城,像楚懷王那樣白白被騙。可要是不給呢,又怕秦軍以此為藉口大舉進攻。商量來商量去,定不下來,於是想找一個人出使秦國,先搪塞一下再說。可是這樣機智的人,到哪裡去找?
這時,宦者令繆賢報告說:“我有一個舍人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
舍人就是門客,被權貴人家養起來吃閒飯的。藺相如少年時,因遭受秦軍入侵的戰亂,全家顛沛流離,出身很低微。
趙惠文王問其故,繆賢就講了一件往事,說:以前臣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上相會,燕王曾偷偷握了一下臣的手說:“願交個朋友。”我還真動了心,後來很想跑過去,可是藺相如勸我絕不能去,他說:“趙是強國,燕是弱國,所以燕王要結識你。你要是真去了,燕國畏懼趙國,肯定不敢留你,會把你綁了歸還趙國,那不就慘了?想跳槽,這不算什麼大錯,你去向大王請罪,就沒事了。”我照他說的做了,大王您果然赦我無罪。
最後繆賢說:“我認為他是個勇士,有奇謀,可以出使秦國。”
趙惠文王覺得此人不錯,馬上召見了藺相如,問道:“秦王以十五城換寡人之璧,可給不?”
藺相如說:“秦強而趙弱,不可不答應。”
趙王又問:“假如拿了我的璧,而不給我城,奈何?”
藺相如說:“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趙理屈;趙給了璧而秦不給趙城,則秦理屈。權衡這兩種結局,還是讓秦理屈為好。”
趙王又問:“你看誰能充當這個使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