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4 頁)
“不是這樣的。聖人不改易民俗而實施教化,智者不變法而治國。依據民俗而教化,不需費勁兒就可成功;沿襲成法而治國,官吏輕車熟路而草民安之若素。”
商鞅:“(哂笑)甘先生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舊俗,學者溺於所聞,這兩類人,居官守法是能行的,但不能與之討論超過既定法律之外的事。三代不同禮而成就王道,五霸不同法而大展霸業。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智者創立法則,而愚者受制於法;賢者變更禮制,而平庸者受拘束於禮制。”
杜摯:“(搖頭晃腦)沒有百倍之利,不能變法;沒有十倍之功,不換傢伙什。效法古制,不會出錯;遵循禮制,可免偏激呀。”
商鞅:“治世哪能只有一個道道兒?要利國,就不能膜拜古制。湯、武不循古而成就了王道,夏、殷沒變更禮制卻玩兒完了。從這一點看,反古者不可妄加非議,而循禮者也沒什麼可誇讚的。”
秦孝公:“(擊掌)好!”
商鞅雄辯滔滔,氣勢無前,在秦國諸大夫的滿臉驚愕中,勝利結束了辯論。
第九章震爍古今的《求賢令》(4)
下殿之後,秦孝公就決定了: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頒佈變法令,由商鞅來具體執行。
——秦國,要翻身了!
在這裡要考證一下,商鞅究竟得了個什麼官兒。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有四種庶長: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四種庶長都是職爵合一,既是爵位,又是官職。
他們的分工是:大庶長贊襄國君,相當於後來的丞相;右庶長是嬴姓公族大臣的頭頭,左庶長是非公族大臣的頭頭,駟車庶長是執掌公族事務的。
四種庶長之中,除了左庶長可由非公族大臣擔任之外,其餘全是由嬴姓公族擔任。
可見,商鞅是一下就當上了主政大臣。
這樣,一紙《求賢令》,就引來了一個奇人。
這個人改變了秦國的命運。
而改變了命運之後的秦國,又改變了整個華夏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