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集粹》,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編印,第104…117頁。
(20)《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頁。
(21)《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5頁。
(22)《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頁。
(23)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頁。有關吳棠與船政的矛盾,詳細論說見'美'龐百騰,《沈葆楨評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183頁。
橫空出世——“萬年清”級炮艦
第一號輪船建造
1867年11月7日,比洋員監督日意格晚到了一個月,從法國僱傭的第二批洋員抵達馬尾。與上一批不一樣的是,這次到來的洋員人數雖然只有四人,但都屬於高階職員,其中尤以原法國羅什福爾船廠的工程師達士博(Trasbot)最為重要。這位法國人實際上是船政擁有的第一位真正的造船專家,也是船政第一位總工程師,對船政的早期設廠、造船均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1)
船政洋員的辦公場所
達士博到任後立刻為營造第一號輪船開始忙碌,在廠區江邊搭建起臨時的板棚,將從法國帶來的船政第一號輪船圖紙按照1∶1比例放樣繪製到地板上。達士博手把手向中國工人講解,日意格則當起了法文翻譯,不厭其煩地向中國工人說明安裝方法,“分行佈線,細如繭絲,凡船身所有鬥榫銜接處莫不有圖,各不相混,曲直、尺寸志以洋字,令中國木匠一一辨識,俾按圖仿造,可以不煩言而解”(2)。由於當時第一號輪船的材料幾乎都是在國外製造成型後運來中國的,因而達士博實際是在指導工人們如何組裝。
正在搭建肋骨的第一號輪船。從簡陋的船臺、板屋建築,可以看到船政創始時的艱辛,體會其成功的來之不易。
建造輪船所需的船臺也很快開始搭建,工人們用原始的打樁方法,站在雲梯上,數十人奮力拽動七百斤重的鐵錘,將一根根長達6至10米的木樁慢慢砸入地裡,夯實船臺的地基,“星羅棋佈,以固其基”。而後再在這塊特別加固的地面上交叉疊放枕木,枕木間用長一米多、直徑十厘米的鐵釘釘連,架成一個前高五米餘、後高半米餘、長達76。8米的枕木船臺,船臺兩側另有巨木支撐。1868年元旦來臨之前,12月30日船政第一座船臺大功告成,其餘三座相似的船臺也陸續興工。(3)
冬天的馬江之濱,數里之內都可以聽到船政廠區傳出來的打樁聲,工人們喊著號子,拎動巨錘,夯實的不僅僅是船政的基礎,也是近代中國邁向海洋的基礎。
1867年12月13日,第一艘從法國裝載船政訂購物資的帆船到達馬尾。數百人用了二十多天時間,將火鋸、鑽鐵機、劈鐵機等一件件祖輩們完全沒有見過的古怪傢什,以及建造第一號輪船所需的鐵片、鐵條搬運就位。到了歲末,在香港等地訂購的船材木料也開始運到,日意格、胡雪巖從上海、江浙等地招募的129名工匠、水手,也陸續到廠,萬事俱備。
1868年1月18日,同治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一個永遠值得中國人銘記的日子。這一天船政廠區旌旗獵獵,雖然時近歲末,馬江之畔卻還依稀是秋意怡人。船政大臣沈葆楨朝服冠帶,偕同洋員監督日意格、船政總工程師達士博等一起祭告天后媽祖,用這一極為中國化的儀式開始了船政第一艘輪船的建造。而後,沈葆楨與船政提調周開錫、夏獻綸等一起將第一號輪船的第一截龍骨捧上船政的第一座船臺,“聞者皆歡聲雷動,手舞足蹈,出自至情”。從創議開始,歷經四年光陰,在一片空地上一無所有起家的船政正式開始了蒸汽艦船的建造。(4)
晚於第一二批洋員,德克碑在法國料理完機器裝運等事務後,於1868年4月11日帶領最後一批外國僱員回到馬尾,計洋員5人,工匠17人。(5)連同此前到達的兩批,以及其他陸續報道者,共計45人,另有女眷8人,孩童4人,這批洋員工匠成了船政早期的技術骨幹。(不久之後,德克碑對屈居於資歷、專業知識不如自己的日意格之下表示不滿,兩名洋監督的關係出現危機,沈葆楨傾向於支援日意格,德克碑遂離職前往西北投入左宗棠營中,日意格另僱法國海軍軍官斯恭賽格E。D。Degonzac作為自己的技術副手)(6)
進入暑期颱風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