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節,福建沿海多大雨、風暴,6月19日,船政面臨了一次嚴重的自然災害。當天晚上9點以後,西南風驟起,狂浪撲岸,正在營造第一號輪船的船臺右側前方,一塊寬約130米、縱深30餘米的江岸坍塌入江,形勢岌岌可危。警訊傳來,沈葆楨立刻親率官員、伕役奔向江岸,在船臺外圍江岸趕釘入三層木樁加以保護,最終化險為夷,後來又將江岸全部改為石岸加固。(7)從船政至此的建設來看,無論是人禍天災,可謂歷經坎坷,如若不是掌事者有堅定的決心,很可能船政事業幾次就會中道夭折。
由於大量材料都是來自海外的現成品,第一號輪船的建造過程更類似於在外國技師指導下的裝配學習過程,透過組裝來熟練中國的工人。1869年2月7日,沈葆楨上奏清廷,報告第一號輪船的船身已經完工。在報告中沈葆楨用了大量細緻的技術語言,對成果的來之不易做了說明。
由於第一號輪船的結構是全木質,需要選用大量合適的木料作為船材,然而臺灣的樟木產自深山,難以運出,總工程師達士博於是親赴暹羅購買柚木。1868年10月11日第一艘運木船“華德西樂”從暹羅運到柚木五百餘節。沈葆楨、日意格立刻組織第一號輪船船體施工,然而後續的運木船卻遲遲不至,於是被迫前往廈門和香港的外國船廠商購木料,但是數量極為有限,“雖俱陸續到工,而撮壤涓流,隨到隨盡”(8)。這種捉襟見肘、左騰右挪的日子過了兩個月後,12月4日後續的第二艘暹羅運木船“麻勒阿三丁”到達馬尾,運來用作船肋骨的曲木270餘節,方木190餘根,以及用作船殼板的柚木板360餘片,緩解了燃眉之急。緊接著,12月10日第三艘運木船“安密俐”也到達,運來的木料更多,計有曲木1220餘節,方木220餘根,柚木板190餘片。至此船政的木料儲備終於充盈,不僅第一號輪船完全足用,還有大量木料可用於後續船隻的建造。(9)木料到齊後,利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船體終於完成,可以設想,如果木料供應及時,第一號輪船的建造速度必定會更快。
沈葆楨的報告中還特別記載了一個施工細節,足見船政大臣對於造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