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自己所缺乏的。喬安娜 勃留索娃之所 以在她 丈夫的生命中舉足輕重,是因為她那剛毅的性格和寬讓的 氣度正是勃留索夫所需求的。勃留索夫逝世後的四十一年 中,蘇聯國內沒有出版過他的作品,也沒有發表過有關他 的研究文章,只有那些流亡在國外的、與勃留索夫同時代 的文學界人士寫的一點回憶錄。伊達對此是無能為力的, 年間,她把勃留索夫 年至 但她並沒有放 棄努力。 的作品編訂成冊,並把有關勃留索夫的資料編排起來,精 心地儲存著。為確立勃留索夫身後的聲譽,她發揮了重要 作用。伊達覺得沒有必要把她寫的那些描述他們之間愛情 的材料公之於眾,除非以一種極其珍視的態度。 《伊達》是巴拉丁斯基一首浪漫詩的標題,詩中的主人
):法國浪漫派詩人。所寫組詩《夜歌》( ①繆塞( 年),以他和女小說家喬治 桑的愛情破裂為題材,是法國浪漫 派抒情詩中最動人的詩篇。自傳體小說《世紀兒懺悔錄》也以與喬 中譯者。 治 桑的戀愛故事作為中心題材。 中譯者 ) 國女小說家。 : 法 ② 喬 治 桑(
第 31 頁
公,一位單純的芬蘭姑娘被一個無情無義的俄國騎兵始亂 之而終棄之。勃留索夫和伊達相愛後不久,就曾一起讀過 這首詩。當然,除了勃留索夫的數度負情外,他們之間的 關係與這首詩中所描寫的並非同屬。尼娜 彼得羅芙斯卡 婭並非沒有感覺到伊達和家庭生活對勃留索夫產生的誘惑 力,但她還是寧願看到勃留索夫會把退回到家庭生活看成 是等於背棄了自己的“宏圖大業”這樣一種結果。
年
版的《第三警衛隊》中,不但組詩《高貴的真理》中幾乎 每一首詩都是獻給伊達的,而且,事實上,整本詩集中還 可找到許多這樣的為伊達而寫的詩。勃留索夫婚後的生活 以及他們全家赴克里米亞半島的兩次旅行,在勃留索夫的 日記中均有所記載。勃留索夫的詩歌主題之一 伊達主 題便從中誕生了:溫柔、寧馨、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勃留索夫的這些詩引導人們把伊達看成是一位生命力旺盛 的且頗具影響力的人物。當然,伊達無疑確實具有影響力, 但也可能是勃留索夫心甘情願要接受她的影響,才於 年底以來,勃留索 年與她成婚的。上文已經提及,自 夫的詩歌創作處於危機之際。他想埋頭筆耕,寫出一部文 學鉅著,但同時卻又似乎還伴隨著另一與此相矛盾的想法, 即沉湎進溫暖的家庭生活。從勃留索夫的日記中我們看到, 那時的他儘管也可能是一位象徵派詩人,但曾一度他更是 一個發現平凡生活中有無窮樂趣的年輕男子。 勃留索夫在其早期聲名大噪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為自 己平穩而適度地接近聲譽的最高峰而感到躊躇滿志。十九 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他在文學圈子裡的社交面有相當大的 擴充套件。儘管霍達謝維奇說,在這類社交關係中,有一些帶 有異乎尋常的性質,其實當時還不具備形成那種關係所需
第 32 頁
要的環境氣氛。那是以後的情形。
月,首卷《俄國象徵派》問世時,莫斯科象 徵主義運動實際上僅僅是由該書的兩位作者組成 勃留 索夫和他的高中朋友 亞歷山大 蘭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 象徵主義者,但他們彼此之間並無聯絡。勃留索夫在他新 問世的著作中不無樂觀地向俄國文壇吶喊道:我們來了! “ ” 當時,享有一定聲譽的期刊都不願意刊登象徵派的詩,但 至少,這些期刊已經意識到了象徵派的存在,而且,漸漸 地,也自覺信奉起象徵派的理論來。《俄國象徵派》剛一面 世,勃留索夫就陸續收到許多詩,它們都出自一些大有希 望的象徵派詩人之手。同年六月,來自彼得堡的兩位年輕 詩人又來登門拜訪,他們是弗拉吉米爾 吉比烏斯②和亞 歷山大 杜勃 羅留波夫③,後者的性格和詩作對勃留索夫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亞歷山大 杜勃羅留波夫是一位徹底的頹廢主義 者, 而且,在勃留索夫眼裡,他也是一位卓越的詩人。他對詩 歌的見解頗有價值。杜勃羅留波夫去莫斯科拜訪勃留索夫 時,只是一名大學預科生,不久就因在學生中散佈自殺的
① 亞 歷 山 大 蘭,勃留索夫的同學和朋友。知名度不高的象徵派詩人, 與勃留索夫合編《俄國象徵派》。 英譯者 年開 ( )俄 國 詩 人 、 者 。 : 學 ② 弗 拉吉 米 爾 吉比烏斯 英譯者 始寫詩,發表的作品甚少。 ):俄國詩人,早年是極端的 ③ 亞 歷 山 大 杜勃羅留波夫( 頹廢主義者,鬼神信仰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