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中譯者
第 28 頁
劇達到了最高潮,成為勃留索夫一生中毀滅性的階段。尼 娜曾把他引向嗎啡,此時,他又沉溺於嗎啡之中。換言之, 他已瀕臨崩潰。然而,勃留索夫居然從里加又帶回了他在 療養院中新寫的詩,歌頌新生的愛情,並反覆迭誦“安息 吧,亡靈。”霍達謝維奇在論述這一事實時感到不寒而慄, 他無疑視此為勃留索夫冷酷無情的性格特徵,或比這更糟, 而對勃留索夫的“絕情”可能還有另一種解釋,那就是: 勃留索夫為自己在吉比烏斯面前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悲慟之 情感到後悔,因此,他力圖用謳歌新生愛情來表明他遵奉 於自己“奮發進取”的生活準則。在任何情況下,他都運 用這一準則,儘管它對於個人情感是殘忍的。 有趣的是,在伊里亞 愛倫堡①的傳記《人民與生活 ( 》中,耐德婭又以另外一種不同的姿態出現。 愛倫堡在 年離開俄國以前,就已在地下活動中熟識了 耐德婭。他說,耐德婭生前翻譯過於勒 拉弗格②的詩, 其中,有一首寫的是一位年輕的姑娘無端投水自溺。同霍 達謝維奇一樣,他也把耐德婭描繪成一位單純、聰穎、頗 有才幹的姑娘。他認為耐德婭在現實生活中並非只是憂鬱 的詩人,她的生活是多面的。“她死後出版的她的著作中, 序言裡寫有:‘洛娃一生平淡無奇。’洛娃十五歲時就積極 投身於地下活動,十六歲時身陷囹圄,十九歲開始寫詩,
):蘇 聯作家。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 ① 伊 裡 亞 愛倫 堡( 年 流亡 巴黎。 年開始 文學創 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學校開除, 作。代表作有《暴風雨》、《九級浪》等;“解凍文學”即得名於他 年)。他晚年的回憶錄《人 歲月 生 的中篇小說《解凍》( 年),曾引起激烈爭論。他是蘇聯作協主席 活 》 卷, 中譯者 團委員。
② 於 勒
拉弗格 (
) 國象徵派詩人。 : 法
中譯者
第 29 頁
二十二歲,當她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一位女詩人,僅此而 已 ’ 她便飲彈自盡。天哪!一個人一生中能有多少驚 天動地的事呢?我所說的這些就足夠了。” 勃留索夫與洛娃之死有關,並可能負有一定責任,這 是眾所周知的事,而最先察覺的還是勃留索夫的夫人。據 說,她曾懇求霍達謝維奇等人遊說新聞界各方,使報紙在 措辭方面謹慎些。在勃留索夫一生所有戲劇性的插曲中, 喬安娜 勃留索娃 (她在受洗禮時,被勃留索夫命名為伊 達 ) 幾乎 都未曾拋頭露面。然而,她卻又帶著寧馨和溫 柔出現在勃留索夫的詩中,這些詩因其與性愛和頹廢主題 相去甚遠而幾乎沒有被人評論過,但它們卻飽含著勃留索 夫至珍至愛的感情。一般認為,勃留索娃溫順、厚道,只 是勃留索夫的不引人矚目的配偶。其實,伊達是一位活潑、 年,作為勃留索夫年幼的妹妹們的家庭 聰明的女 性。 法語教師,伊達踏進了勃留索夫家。那時,勃留索夫與其 父親單獨住一套間,他習慣於攜書進餐。一次,伊達從他 家的廚房裡偶然發現了勃留索夫的一本詩歌草稿,那些詩 攫住了她的心。漸漸地,勃留索夫的目光也常常停留在她 的身上。同年,他們結為伉儷。在勃留索夫的《詩歌選集》 年版)的前言中,伊達簡述了他們之間的相愛過程, ( 並附有勃留索夫給一位朋友的信,信中談到他準備結婚的 事。對於勃留索夫那些常受人冷言冷語指責挖苦的性格特 徵,伊達顯然瞭如指掌。伊達不過是位純樸而聰明的、藝 術家圈子之外的、小小的法語教師,她二十三歲時才躋身
)詩 人 之 妻 , 克 血 : 捷 喬安娜 倫特( ① 勃 留 索娃, 英 曾編訂勃留索夫部分著作 並籌建了勃留 索夫檔案館。 統 。 譯者
第 30 頁
於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勃留索夫,作為一位頹廢派詩人, 該如何解釋他與伊達的婚事呢?勃留索夫以繆塞①自詡, 他不希望娶喬治 桑 那樣的在文學才能方面與他不相上 下的女性。伊達被他頗不恭地描寫為:既不漂亮,也不年 輕,更沒有才華,但她“擁有的崇高而偉大的感情卻使世 上萬事萬物在 她面前都黯然失色 那就是愛,她的愛。” 他幾乎不能表達得比這更準確了。而吉比烏斯筆下的伊達 則是一位“忠實的伴侶”,她的非凡僅僅在於她的平凡,她 心甘情願地順從勃留索夫,隨時隨刻都那麼溫順。不過, 吉比烏斯很可能忽略了伊達的另一些品質,而這些品質正 是吉比烏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