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入帝俄。 跡。 瑪麗亞 中譯者
愛沙尼亞:西面和北面臨里加灣、波羅的海和芬蘭灣。 世紀初並 年又加入蘇聯。塔 林(舊稱雷瓦爾)是 年獨立, 世紀古 其首都,鐵 路樞紐和波羅的海港口。有教堂、城堡等
中譯者 巴西珂塞娃(
):俄國畫家、回憶錄作家。
第 39 頁
巴西珂塞娃是一位定 居巴黎並在巴黎受教育的俄國畫家,二十四歲時死於肺結 年,即她 核。她的才華直到她死後才為世人所認可。 去世三年後,她的日記在巴黎出版,引起了藝術界的極大 年予以連載,勃留 興趣。 俄國的《北方使者》 也在 索夫正是這樣才讀到了她的日記。他發現自己與瑪麗亞 巴西珂塞娃在許多方面都極為相似:有天賦,自恃天才, 少年時就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定在非同尋常的高度上,並 常常因擔心不能實現夙願而急不可耐。她十五歲時寫道: “人為了得到一切,應該逃避生活,儘快地逃避; …要獨 是的, 立於眾人之外,盡一切可能;要獲得勇氣和力量 這種力量是 勇氣和力量!不論是何種意義上的力量! 令人敬畏的;是強大的;是人類幸福的頂峰……”十八歲 的勃留索夫讀了這段文字後,激動地寫道:“我必須寫,我 必須寫些什麼!……生命不會等待……前進,向著勝利!” 在某種程度上,勃留索夫的同時代人吉比烏斯、霍達 謝維奇和別雷以及瑪麗娜 茨維塔耶娃(瑪麗娜是位才華 橫溢的年輕女詩人,她曾希望引起勃留索夫對她的注意, 但被對方漠然置之。 等人筆下所描繪的勃留索夫與他本 ) 人日記中所出現的形象有很大差別,的確,這些人過度渲 染了中年或老年勃留索夫的性格特徵,但這也並不能造成 兩個完全不同的勃留索夫形象的出現。對勃留索夫肖像的 不同描繪與其說互相矛盾,不如說互相補充:自傳彌補了 勃留索夫的一些為他人所疏漏的性格特徵。例如,自嘲就
①《北方使者》:彼得堡,
年起向新藝術開放。 年。 文學、科學和政治刊物,
他對自傳的熱情備受鼓舞。瑪麗亞
英譯者
中譯者
②參看附錄《勞動英雄:關於勃留索夫》。
第 40 頁
是他重要的性格特徵之一。他顯然很欣賞自己所扮演的 “瓦列裡 勃留索夫”一角,但他也欣賞那些看透他的人, 諸如哲學家尼古拉 費約得洛夫①以及他的校友皮爾斯基。 一天晚上,尼古拉 費約得洛夫和皮爾斯基整晚都在賣弄 著他們的那種老於世故,他們盯著勃留索夫看,並且“像 西塞羅似的辯論家”那樣大笑不止。 勃留索夫驚人的創作力很晚才為人知曉。瑪麗娜等人 經常說他只知道勤奮地寫作,而缺乏“靈感的火花”,並用 他的一首詩為證,因為在這首詩中,勃留索夫把靈感稱為 “忠實的老黃牛”。青年勃留索夫在一次狂歡宴會後,回家 一連寫了十一首商籟體詩和兩首長詩。無論這種說法有多 誇張,他的激情和靈感是不容忽視的。然而,他無疑也是 一位詩藝精湛的詩人,因此,他絲毫不用掩飾自己創作的 艱辛。 除了勃留索夫的日記外,有人還發現了另一研究角度, 即從勃留索夫的學生時代入手。那時,勃留索夫熱中於研 究拉丁語詩人和那些彪柄羅馬史冊的偉人,他們對他的詩 歌構思和自我形象塑造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他自命不凡地 以蘇拉②自詡,並透過各種途徑自吹自擂。這有其可笑的 一面,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他為實現未來成為偉人這一目 年的話,那麼, 標而實施的一個步驟。如果他生活在 他所崇拜的偶像必定是拿破崙。然而,這位倨傲的、創作 了《傑作》和《這是我》的詩壇明星,居然曾在他的教授 面前戰戰兢兢,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這簡直聳人聽聞。
):俄國哲學家,神秘主義者,其 ① 尼 古 拉 費約得洛夫( 英譯者 思想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有極大影響。 中譯者 蘇拉(前 前 ):古羅馬統帥,獨裁者。
第 41 頁
在過去的五十年中,許多關於勃留索夫的研究文章都 被染上了政治色彩。年輕時的勃留索夫對政治漠不關心, ,他卻成了一名共產黨員,並情願為新政 權的文化事業服務,直到 年逝世。勃留索夫之從政, 在蘇聯批評家看來,是彌補了他創作上的過失,儘管他的
年
然而,
詩作本身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完全不相適宜,而在其他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