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女生小說 > 四十二章經 > 3. 第3集《佛說四十二章經》

3. 第3集《佛說四十二章經》(第2/3 頁)

目錄
最新女生小說小說: 我把明月畫心頭攀龍引褰裳青女錦鯉的美食戀愛日常拯救系統:逃荒宿主你冷靜點夭壽了!陛下他將傳國玉璽當聘禮臥月棠新寡後,我成了新帝的嬌軟外室農門春記饈玉(古言1v1)鹹魚嫡女要擺爛,皇子夜夜來敲門身在婆媳綜藝,心在鄉村建設攝政王他對我愛不釋手我成了表哥的白月光錦鯉福妞:我在年代當團寵團寵農女小福娃權寵蠱妃:攝政王跪著求我回府后妃聊天群夫妻對拜,媳婦寵壞

牧羊女供養的由牛奶與粥煮成的糜乳,在吃下糜乳後,精神飽滿,就在菩提樹下的一堆吉祥草上,結跏趺坐,深入觀察生命的緣起,生命由因緣所生,也假借因緣而滅,從緣生緣滅的觀察,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而成就聖道。

世尊成道已,蕅益大師說這是根本智,是佛陀自受用的智慧,也是佛陀契證真理的智慧,這種智慧是無法與眾生分享的。作是思惟,以下是後得智,也就是分別智,這是透過文字言說來觀察成佛的因緣。

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這段經文是佛陀成道後,把成就佛道的因果作一回顧。佛陀在那一念清淨的心中,他思惟:成道後有受用的果報,內心受用的果報是離欲寂靜。世間安樂的果報中,夾雜很多貪慾的煩惱,所以世間安樂的果報是擾動不安。

佛陀成道後內心出現廣大的安樂,但這安樂遠離貪慾煩惱,所以這安樂是寂靜的,這寂靜樂是在所有安樂中最殊勝的,因為這種寂靜的安樂不可破壞,不像擾動的安樂隨時會被破壞。離欲寂靜,是最為勝,這是讚歎佛陀所受用果報的殊勝。

佛陀能夠成就離欲寂靜的果報,這是有因緣的,是什麼因緣呢?

住大禪定,降諸魔道。能成就離欲寂靜的功德,這不是單靠佈施、持戒、放生等人天善法所能成就,必須內心安住在殊勝的禪定。若修禪定,起初要透過修止的專注,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調伏心中的散亂,在這明瞭寂靜的心中,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因為這種禪定有我空、法空的光明智慧,故稱為大禪定,它有斷惑證真的功能,是不共於外道的禪定。透過這種禪定與智慧的觀照,來降伏內心的煩惱魔。

人類歷史上,世間君子也偏重降諸魔道,先聖先賢也知道,內心的貪、瞋、痴、高慢心、嫉妒心等煩惱,是一種過失相,會障礙我們的快樂,所以先聖先賢也會施設降諸魔道的諸多方便。佛法與這些世間修行者的最大差別,在於理論上的認知有淺深的差別。

世間降諸魔道的立足點是從人性的角度,如我是個人,人有慾望這是正常的,身為一個人,內心有善良的功能,也有邪惡的功能。所以世間的修行者,修習克己復禮,假借制禮作樂,遵守一定的軌範,以種種的音樂來陶冶性情,以降低內心邪惡的功能,增長善良的功能,這是世間人所謂的降諸魔道。他們相信內心的善、惡有真實性,因為自己是一個人,所以內心有煩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們想辦法降低內心邪惡的功能,增長善良的功能。

佛法對於人性與世間人有不同看法,佛法從因緣觀的熏習角度,雖也相信人類在相續的流轉中,由於不斷造業的熏習,內心有很多善惡的功能,但佛法認為人的本性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善不可得,惡也不可得。換句話說,修學佛法不是站在人性角度上思惟,而是站在佛性的角度上修學。

也就是說,修學佛法時,應該具有大乘的正見,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身為一個佛陀,內心雖有種種的萬德莊嚴,但這是因緣所生法,不是本來就有的。當我們撥開佛陀因緣所生的萬德莊嚴,也撥開有情眾生因緣所生的種種煩惱,這時會發現佛陀的心是如,眾生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我們就站在如的角度修習戒定慧,從這裡出發來斷惡修善。

所以甚深見是深觀生命的真實相,若能通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既然本性是清淨,煩惱的本質是虛妄相,所以大乘佛法不認為是調伏煩惱。若不是調伏煩惱,煩惱怎會消失呢?印光大師說,修學佛法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個觀念: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若知道煩惱是虛妄相,不隨妄轉,它自然會消失掉,因為它的本質是虛妄相,根本不需要對治。

所以這裡的降諸魔道,以大乘佛法的角度即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當然若要不隨妄轉,內心必須要有止與觀的法寶,才能不隨妄轉。這段是世尊成道已,說明佛寶的成就因緣。

於鹿野苑,轉四諦□□。佛陀自己從顛倒的障礙中解脫出來,他起大悲心,於是施設種種方便,引導眾生也能從煩惱中解脫。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是佛陀初□□的地方,佛陀把自己覺悟的真理,假借名言,開展出苦、集、滅、道四聖諦□□。

佛陀三轉四聖諦□□:

(一)示相轉:

佛陀先指出四聖諦的相貌,苦諦有逼迫性。苦有三種:

(1)苦苦:我們所遇到的痛苦果報,如老、病、死之苦,或刀山、油鍋之苦,這些苦惱果報的本質即是苦。

(2)壞苦:若遇到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農家子狀元及第後重生後,娘娘在後宮橫著發瘋我的聖體能進化夫子她的夢中人重生,穿成惡毒女配之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