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女生小說 > 四十二章經 > 2. 第2集《佛說四十二章經》

2. 第2集《佛說四十二章經》(第2/3 頁)

目錄
最新女生小說小說: 庶兄在上(骨科,強制)通房丫鬟美人難馴:世子的高枝不想攀明月歌太師要欺上王爺桀驁撒嬌,暗衛嗜寵如命小暗衛今天宅鬥了嗎藥人(1V1,古風,高H)素女 (古言,1V1,高H)災年!全家團滅前,天降小福寶九重錦帝君他明明清冷似月瘋批孽徒心頭寵,清冷仙尊逃迷宮[強取豪奪]我入良夜山河美人謀鶯鶯(古言1v1)怎麼辦?我奶她天天想賣我我把明月畫心頭攀龍引褰裳

止觀的涵義,這裡是引用其它經典來作旁證。《金剛經》是開導一位已經發菩提心的菩薩,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菩薩發菩提心後,他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這樣的上求下化是一種有為的造作,這有為的造作應該以什麼為自體呢?

《金剛經》解釋說,應以無住為自體。

一般的菩薩在遇逆境的時候,處理態度是心有所住,這念分別心住於因緣所生法,這因緣所生法是一個逆境,是一個苦惱的果報,應該是過去的罪業所現出的影像。我們這念心習慣心隨境轉,心即住在這影像上,心與罪業接觸就感受到苦惱。有些人認為,苦惱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或者認為,遇苦惱時自己應該謙卑;或者認為,苦惱果報是罪業所召感,自己應該認命。

以上的對治方法,都能減少痛苦的感受。但《金剛經》認為,心若住於境界,再加以對治,這已是落於第二義,不是第一義諦。《金剛經》說,若有志於行菩薩道,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殊勝願力,這願心應該以無住為住,不要住在有為的境界上。別人讚歎你,你的心無住;別人毀謗你,你的心也是無住。如是安住在清淨本性,發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這菩提心就特別堅固,不可破壞。

《金剛經》認為,菩提心是有為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雖然這是清淨的因果,但有為諸法一定要以無住為自體,如是菩提心才會堅固。所以《金剛經》發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以無住為自體而發起菩提心。

《維摩詰經》是發揮不二法門的道理。因緣所生法都是對立的,有善就有惡,有功德就有過失,若能超越因緣所生法,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性,這是離諸對待的平等不二法門。

以上引用《金剛經》的無住,及《維摩詰經》的不二,以會通本經的無為法及道的觀念,這都屬於頓教法門。藏傳佛教把大乘佛法的修學分成甚深見及廣大行,若要修學佛法,一定要具足甚深見,因為心若著在有為諸法中活動,自己不可能解脫;心若著於善惡、功德過失的對立因緣法,就是一種生滅心,故所依止的宗見會影響果報。頓教法門是從生滅的因緣,迴歸到不生不滅本性的觀察,是一種甚深見的建立。

以下說明漸教法門,由甚深見開展出廣大行,廣大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的菩薩修學。

其間羅舉四真道、十善行,訶斥欲染,策發淨業,警世非常,覺諸幻化,此為漸教。

理論上來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不幸的是,我們內心開始擾動以後,所謂的真如不守自性,這念明瞭分別的心,它不歡喜安住在清淨本性,它動了向外攀緣的念頭,向外攀緣即是動,動即是業,業就有召感性。所以我們無量劫來不斷的活動,累積了眾多如夢如幻的煩惱及業力,印在我們清淨本性的表層上,這就是需要處理對治的業力。本經提出兩個對治法門:

(一)十善行:即是十善業,十善業是戒行,戒行有身、口、意三業:身業是不殺、不盜、不淫;口業是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不惡口;意業是無貪、無瞋、無痴。這是修止觀的基礎。

(二)四真道:四真道即是四聖諦。四聖諦認為,世間的因果法則有兩種,一是雜染因果的苦集二諦。苦是由集諦所召感,也就是說,痛苦果報是煩惱罪業所引生的。這觀念很重要,苦是由集諦所召感,有時我們在修學佛法時,身心感到痛苦,如拜佛或修學某種善法時,身心有很多的障礙;有時我們會起顛倒,以為因為拜佛而使自己痛苦,這是錯誤的想法;拜佛是一種戒定慧善法,召感的是安樂果報。我們過去在未修行時,已經累積了眾多的煩惱與罪業,因現在修學佛法而把煩惱業力逼出來,這是重報輕受。

所以我們要永遠知道,因緣果報中,苦果是由集諦所召感,集諦就是煩惱業力。

二是清淨因果的滅道二諦。滅是指已息滅痛苦的安樂果報,這安樂果報是由戒定慧之道所召感。

所以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因果,你可以選擇累積煩惱業力,如是而召感個體的痛苦果報;或選擇累積戒定慧,而召感寂靜安樂的果報。透過以上四聖諦的觀察,見到染淨兩種因果的生起因緣,如此有助於對生命作出正確而不顛倒的抉擇。

透過以上十善業的實踐,及四聖諦止觀的修學,訶斥欲染,策發淨業,一方面滅惡,懺悔業障,在滅惡方面,本經對三界的貪慾煩惱,訶責特別重;一方面策發淨業,成就戒定慧。以上是本經漸教廣大行的第一個內涵,勸勉我們修習戒定慧。

漸教廣大行的第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綜穿紅樓之成神之路冷情總裁森森愛笑不活了!撩我男人注意什麼分寸古代逃荒種田記仙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