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9集《佛說四十二章經》(第1/3 頁)
《四十二章經》最快更新 [aishu55.cc]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十面,第十六章、舍愛得道。
本經正宗分共有四十二章,第一、第二章是正道法門,其餘的四十章是助道法門。正道法門的修學重點有兩個:一是甚深見,一是廣大行,這兩個重點也是修學大乘佛法所必須成就的兩種功德。
在我們的成佛之道,我們要成就第一個功德是云何應住,第二個是云何降伏其心。
(一)云何應住:
我們在生命的流轉中,若要成就佛道,首先要找到安住處安住下來。我們在三界的流轉果報,主要是受業力的影響,業力是一種生滅性,所以業力所變現的果報也是剎那生滅。無論是一期生命的變化,或剎那生命的變化,基本上我們的生命是不安穩性的,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們應該在生滅變異的生命中,找一個安穩的住處安住下來。
所以修行人應透過甚深見的智慧觀照,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經由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觀察剎那變化的生命,如是我們就能從生滅變異的個體生命,轉成不生不滅寂靜的整體生命,這就是我們的安住處。甚深見在天台宗是從假入空,禪宗則稱為把心帶回家,我們在生滅變異的果報流轉中,找到一個不生不滅安穩的家,這也是自己的歇腳處。這是以甚深見的觀照,成就云何應住的功德。
(二)云何降伏其心:
這也就是廣大行。我們從空性的寂靜處出來,從空出假,從無相真如的家出來,再次面對自己的個體生命,見到自己的男人色身,或女人的色身,內心有眾多的受、想、行、識,有種種的感受與思想。我們從個體生命的假名、假相、假用中,開始斷惡修善,使自己能離苦得樂,這是持戒修定的廣大行,如是調伏轉變自己的身心,成就云何降伏其心的功德。
所以從本經中,我們知道修行的重點,首先從生滅變化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安穩處所;其次,依止這安穩的處所,開展出生命的規劃,改造自己的生命,以上是本經的修行重點。
在助道法門□□有四十章,前面的十五章,主要是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等三種善法,成就世間的功德。這第十六章及以後的幾個篇章,是修習出離心及空正見,成就出世間的功德。
第十六章、舍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慾,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慾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慾,愛慾垢盡,道可見矣。
本章舍愛得道,說明若想要成就出世聖道,必須棄捨世俗的愛慾。這共分為三小段,第一段佛陀是以譬喻作說明:一個修行人很努力修習戒定慧,但他內心有五欲的愛著,這個愛就是染著,欲就是希望,染著是針對已經成就的果報,欲是針對於還沒有成就的果報的一種希望。當然這的愛慾是指對世俗財色名的貪著,因為沒有善加調伏愛慾心,致使在他寂靜的心中,一次又一次的起擾動,所以雖修戒定慧,只成就了人天的果報,不能成就出世的聖道,因為他內心的愛慾尚未調伏。
為什麼愛慾會障礙聖道呢?譬如澄水,致手攪之。這修行人因持戒修定,所以遠離一些雜染的因緣,猶如本來是有汙垢的水,但水放久後,汙垢就沉澱水底下,水因此變得清澈。但致手攪之,他有時候用手攪動水,於是底部的汙泥又活動起來而染汙了水。水被汙染後,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很多人來到水的前面,但再也見不到人的影像,水的觀照顯現影像能力已經喪失了,這是因為水受到手的攪動而產生汙垢,汙垢就矇蔽了水的觀照力,這手的攪動是指對財色名愛取煩惱的活動。
第二段是合法:人以愛慾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一個修行人雖持戒修定,但因他對世俗愛慾的煩惱,未善加調伏,所以他寂靜的心,隨順愛慾活動而起擾動,故難以成就出世的聖道。
佛法認為不論是世間果報或出世間果報,皆是假借因緣所生。這因緣所生法主要有兩個因緣:
(一)業力:所造的是善業或惡業。
(二)愛取:業力要得果報必須有愛取的滋潤。
在十二因緣中,講到雜染果報的生起——愛緣取、取緣有,有是善業種子或罪業種子,但這種子還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因為它還沒有成熟,什麼樣的種子才能成熟呢?若心中對三界的可樂果報有愛取的煩惱,這愛取心就會使善業、惡業的種子,轉成能召感果報的成熟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