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7集《靈峰宗論導讀》(第1/4 頁)
《靈峰宗論》最快更新 [aishu55.cc]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16面。
在這一科當中講到乙一、發心篇,發心篇總共有五篇的論文。前面兩篇主要是說明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說我們這個生命這個果報的生成,關鍵在我們一念心的迷悟。如果我們今天發心是正確的,會引導我們所有的業力而成佛作祖;假設我們的發心是顛倒的,也就會引導我們所有的業力趨向於墮坑落塹。所以這個生命的緣起的關鍵就是我們一念的發心,它是大方向的一個關鍵。所以,我們剛開始,從內心當中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是一個最重要的根本的關鍵,前面是講這個觀念。
這以下是說,我們如何地從內心當中發動我們的菩提心呢,有沒有什麼方法?這以下蕅益大師講到發菩提心的方法。好,我們先把論文念一遍,從第二開始,請合掌。
(二)世人談及生死,鮮不悚慮,往往不能真為生死者,眼前活計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徹見生死之苦。以從來為俗為僧,皆向順境中捱過,故畏三界心,自然發得不真切。倘以遠大慧眼,曠觀無始輪迴,痛念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前際茫茫,後際墨墨,饒鐵石心腸,必為驚怖;然後依正教、開圓解、起圓行,敢保十人有五雙到家。最懼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為世味所牽,或為邪師偽法所誤,袈裟下失卻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時流,而寤寐永嘆也。
好,那麼我們這一篇論文分成三段:
一、修行人的通病:
世人談及生死,鮮不悚慮,往往不能真為生死者,眼前活計放不下耳。
我們一般的修行人在討論佛法的時候,當我們去觀想到生死,就講到六道輪迴、無量無邊的生死輪迴這件事情,我們都會發生一種悚慮,悚就是恐懼,慮就是憂慮,面對這樣一個生死大海、無量無邊的生死,我們有恐懼跟憂慮的心情。但是,當我們實際在實踐的時候,往往不能真為解脫生死而修行。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這當中有一個關鍵,就是——“眼前活計放不下耳”,這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
“眼前活計”是說,我們過去也曾經造了一點善業,而這個善業的因緣會出現一些暫時的可樂的果報,或者是一個財富、或者是一個美好的聲名、或者你招感種種恩愛的眷屬,那麼這種暫時的安樂會使令我們產生一種愛取的心情。就是我們會把世間的安樂,這種暫時的安樂,產生貪求,就像這個螞蟻一樣。我們看螞蟻,山中有很多螞蟻,你看螞蟻的心情啊,它只看它眼前的糖果,它不知道山雨欲來風滿樓,暴風雨要來了。它就是貪著現前的糖果,一下子大雨就把它衝死,死了以後下輩子又做螞蟻。
就是說呢,我們往往會被眼前的暫時的安樂所障礙,使令我們不能真正地為了生死而修行,那麼這是一個我們最嚴重的關鍵。
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夠放棄暫時的安樂,去追求這種永久的安樂呢?這當中又有一個關鍵——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很深入地、很冷靜地去觀察生死輪轉之苦,這件事情我們都從來沒有去觀察,我們只看到現前。
以從來為俗為僧,皆向順境中捱過,故畏三界心,自然發得不真切。
那麼當然,有些人他在過去生當中他積集的善業強,他的惡業的勢力薄弱,不管他在家、也不管他出家,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順境中捱過來,沒有很大的逆境。所以,他心中會做出一個結論:原來生命並不是很痛苦,因為他從今生的短暫的幾十年當中得到了這樣的經驗。那麼假設我們以這樣子為理解的時候呢,我們就對於三界的生死的心,這種怖畏的心、想要出離的心就發動不出來,就算發了也是嘴巴講一講,不能從內心當中去真實地發出出離心。
蕅益大師的關鍵就是要“徹見生死之苦”,這是發菩提心的一個關鍵。
就是我們憑什麼能夠從現前的這樣一種如夢如幻的暫時的安樂當中能夠突破、能夠衝出來,能夠真實地看到無量無邊的生命,把眼光放大?那麼這個關鍵點就是要能夠去觀察生死流轉之苦,這是關鍵點。好,這一點我們看
○附表第六——釋[生死之苦]
我們加以說明。
苦諦:
生死的痛苦是在四聖諦,佛陀講四諦的第一諦、苦諦。這個地方,觀生死流轉之苦,我們分成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