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6集《靈峰宗論導讀》(第1/4 頁)
《靈峰宗論》最快更新 [aishu55.cc]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13面。
丙二、別明
這以下我們來各別說明因地發心的差別相貌。我們看第一篇的論文,大家請合掌。
(一)不可不趨向者,中行之道,不可稍夾帶者,鄉愿之心。然狂狷似與中行遠,而實不遠;鄉愿似與中行近,而實天懸;良以學道所最嚴者,在毫釐心術之辨。佛法中,亦有狂狷中行鄉愿。創自凡夫,始聞妙法,直下以諸佛自期,乃至權乘小道,亦所不願,是名真狂。既趨佛乘,九界事業,皆所不屑,是名真狷。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心即佛故,上求無厭,與大智相應;以生同佛故,下化無疲,與大悲相應;念念悲智隨四悉檀,善自護,亦善護他,是名真實中行。
倘名關未破,利鎖未開,借言弘法利生,只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萬劫纏繞;縱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三乘十二分教,興崇梵剎如給孤獨園,廣收徒眾如無相好佛,無明業識不斷,俱為自誑自欺;況一知半解,沾沾自足,是望鄉愿為極果,僅成鄉愿真因而已。
好,我們加以說明。
不可不趨向者,中行之道,不可稍夾帶者,鄉愿之心。
我們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我們不可以不趨向的目標是什麼呢?是一箇中行之道,中行之道就是中庸的正道。中就是不偏,不偏兩邊叫中;庸是不易,不改變,就是中庸的正道。那麼這是我們所必須趨向的目標,中庸的正道。
在這個趨向中庸的正道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你不可以稍夾帶著鄉愿之心。鄉愿之心就是說,表面上是看起來忠厚老實,但是內心當中為了迎合世間而喪失了自己的自覺,就是諂媚於世間的意思,那麼這個是我們在趨向於、在學習中庸之道的時候所必須要避免的。那麼這個就是先做一個籠總的說明。
這以下把狂狷、中行、鄉愿之間的差別做一個大綱的解釋。
然狂狷似與中行遠,而實不遠;鄉愿似與中行近,而實天懸;良以學道所最嚴者,在毫釐心術之辨。
狂狷,在孔夫子的開示上說,“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夫子說,如果在我的弟子當中、傳承我教法的,“不得中行而與之”,我找不到一個能夠信守中庸之道的人,“必也狂狷乎”——狂狷也可以了。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這個狂呢,就是他志節高超、不拘小節,做什麼事主動積極;那麼狷呢,是堅守志節、有所不為,做什麼事比較保守。那麼雖然狂跟狷表現的是一個主動積極、一個是有所不為的保守,但是內心當中都還能守住自己應有的節操。所以說呢,從他內心當中的節操來說,是跟中庸之道不遠的。
鄉愿“似與中行近,而實天懸”,鄉愿表面上他做什麼事非常的圓融,表面上看起來他是合乎了中庸之道,但是事實上是天地的懸殊。那怎麼說呢?“良以學道所最嚴者,在毫釐心術之辨”,
修學聖道,最嚴謹的、就是最重要的關鍵啊,不在於外表的判斷,而在於你的起心動念這個微細處去做一個判斷。
那麼換句話說,你失去你應有的節操,就算你表面上表現出來略似中行之道,但是事實上是天地的懸殊,關鍵是在內心的相貌,不在外表的情況。這段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把狂狷、中行、鄉愿的相貌再詳細地說明:
佛法中,亦有狂狷中行鄉愿。
狂、狷、中行、鄉愿本來是儒家的修行人的四種相貌,蕅益大師把這四種相貌會歸到我們佛法的修行人。
創自凡夫,始聞妙法,直下以諸佛自期,乃至權乘小道,亦所不願,是名真狂。
那麼從一個具足煩惱業力的生死凡夫開始,他聽到大乘的妙法,知道“萬法唯是一心”以後,“直下以諸佛自期”,他馬上就承擔下來。乃至於權乘小道,這個權乘是別教的菩薩,小道是二乘的教法,亦所不願,是名真狂。
六祖大師去黃梅參見五祖。五祖就說,汝是何方人,欲求何物?說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你找我來幹什麼呢?六祖大師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說我是嶺南人,我來參訪大德,我不是想要做律師,也不是求做法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那麼五祖就考他,說你是嶺南獦獠,“若為堪作佛?”說你是一個邊地的人,一個沒有知識的人,你怎麼能夠作佛呢?
六祖大師說:人有南北,佛性無有南北。六祖大師這句話講得真好。五祖大師說,這個人根性高,那麼就叫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