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11集《靈峰宗論導讀》(第4/4 頁)
,就講這個人法界。人的法界有十種相貌。
一、如是相:這個如是相是表現於外的叫作相,就是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有些人的相貌是痛苦的相貌,有些人的相貌是安樂的相貌,有些人的相貌是擾動的相貌,有些人的相貌是寂靜的相貌……有各式各樣的相貌。表現於外的叫相,就是心性表現於外的相貌。
二、如是性:這個性是內在的習性。這個內在的習性,智者大師把它分成四種,把這個十法界分成四種。
一個是定惡聚:就是這個人的習性,他的噁心很強,他要去造惡法非常地自然,但是你要勸他去造善、要他去佈施,非常困難,他內心當中惡性特別地堅固。這種人,智者大師說,他的生命的現象多數是在三惡道裡面呆過來的,大部分在三惡道,很少有得到人的果報,也很少去聽聞聖賢的道理,所以他的噁心很堅固,如是性,他的惡性強。
第二個是定善聚:有些人內在的習性,他的善心強,他雖然偶爾造惡法,他馬上會生慚愧心,懺悔改過,你稍微地鼓勵他一下,他就能夠造善法,在宿世當中呢,他熏習很多佛法的觀念。這種人大部分是從人天法界過來的,就是這個定善聚,善心強。
第三個是出離性。這個出離性就是說這種人他的習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願度人。他對三界的果報特別厭惡,不管是三惡道的果報、不管人天的果報,他觀察這些果報都是無常的,都是苦惱的,都是畢竟空的,他內心當中就是要離開這個三界,這個出離性。
第四種是菩提性。菩薩種性他的大悲心特別強,他一方面能夠是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眾生,大乘種性。這四種心性。這叫如是性,就是我們一念的分別心當中,它有四種差別的習性。
三、如是體:什麼是體呢?性相和合謂之體。就是把這個外在的相跟內在的習性把它合起來,這個我們叫體,其實這個體就是一個五蘊的和合。前面這個相偏重在這個色法,這個性偏重在受想行識這個了別的心法,把這個色心二法合起來就是如是體。
這段是總標,這以下我們把它分成三個小段的別釋。
第一個小段、如是力跟如是作。
力,它是一種功能,潛伏的功能;這個作是顯現的作用,表現在外面的作用。天台宗講心性它不安立種子,不安立種子它就講如是力。如果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來看就容易清楚了,如是力就是一個種子,如是作就是一個現行,有各式各樣的力、各式各樣的作。當然這個力跟作是從前面的如是相、性、體而來的。
我們前面也說過,永明延壽大師說,歷史上的兩個人物顏淵跟大禹,顏淵處在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的時代,他是怎麼辦呢?他“處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能夠甘守清貧;大禹他能夠受到舜的重用,治水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為公為眾。
永明大師說這兩個人功德是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