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11集《靈峰宗論導讀》(第3/4 頁)
蕅益大師從《楞嚴經》的觀察——空間上是覓之了不可得,時間上也覓之了不可得,這是兩個方向。
(三)從理論上來建立,發明這個空義:
《中觀論》說: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這個諸法當然是包括整個五蘊,我們不要講那麼廣泛,就講這個現前一念的信心。你這個現前的一念心性,它現在是全體變成了信心,那麼這一念的信心假設它有自性,先假設它有自性,它有自性它是怎麼生起呢?它是有因緣生,還是無因緣生?假設它是有因緣生,有因緣生有三種情況:自生、他生、共生。
說它自己生起的,它自己生起是不合理的,說你這念信心假設不跟法義接觸,它不能單獨生起,不可以的。如果它能夠單獨生起,那它就會有無窮的過失,它就會不斷地生起,但事實上這個信心的活動是有間斷的,所以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說他生,外在的環境生起,這也不對,不一定同樣的環境你都能夠生起信心,所以這個他生也不對。那麼自生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生也不合理。所以,這個有自性的信心,它有因緣生是不能建立的。
那麼它是無因緣生,這個生起是沒有軌則的,它只是一個偶然,那麼這個無因緣生當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只好說“是故知無生”——我們這一念的清淨心有自性是不能建立的,它是無自性的,它是因緣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的,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體性可得,這樣子叫作空。
空觀是整個三乘的基礎。三乘共坐解脫床,三乘的聖人他之所以能夠解脫煩惱跟罪業的繫縛,主要是空觀的功德。不過大小乘對於空觀的抉擇是不同的。
小乘的空觀:是一個滅色取空。說什麼是空呢——“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以小乘的空義的抉擇,它不容許有色心諸法的存在。說你現在的明瞭性當體即空,沒有這回事,你這一念心是生滅法,一定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寂滅才能現前。所以小乘的空裡面它不容許有心識的活動,它一定是要灰身泯智,才能夠把空義現出來,這叫滅色取空。
大乘的空義:是緣起性空。說這個空的本身是容許有一切法的,生滅變異,沒關係。這個一切法你這個心識不斷地在那個地方活動,為什麼能夠建立空呢?因為它無自性。你現在的這一念的信心是不決定,它會變化,現在有信心,下一剎那可能就沒有信心了,現在的信心強,下一剎那可能會變弱,又可能又變強。就是說,每一個信心的剎那剎那是不決定的,這樣子安立空。
所以大乘的空義是有明瞭性的,就是你現在這一念心性不斷地剎那剎那分別的這個功能,它是怎麼樣?“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當體即空。這個空義是這樣子建立起來的,一切法無自性,安立空義。這個是講我們這一念心性的本性,它的理體,這個清淨本然的理性。禪宗講一句話說:什麼是你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當體即空。
二、假觀
但是,當體即空,我們只要動一個念頭,好了,這一切法就有事情出現了——當體即假。我們在一切法空當中,我們不斷不斷地動念頭——就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齊現,無欠無餘,豈非即假。這個即假是建立十法界的差別。關於這一點我們看
《附表第十》——一念三千。
我們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安立的“一念三千”。三千性相簡單地說就是森羅萬相,一切法有無量無邊的差別的相貌,三千性相。這個三千性相這當中有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就是我們這一念明瞭的心性當中,從世俗諦的因緣來觀察,它有理具的三千,有事造三千。“理具”是理體上的具足,不一定能夠表現出來,也不一定能夠受用;“事造”是假借因緣的造作所表現出來的一個三千,叫事造法界。
比如說,我們現在是一個人,人的一個分別心,那麼這個時候,在事造法界上呢,我們是一個人的相貌,人的思想,但是人的思想當中也具足了十法界。你這個思想雖然是表現於外的人的思想,但是它也有佛的德能,你也可能靠這個思想轉成成佛;你也可能自甘墮落,讓這一念心變成一個非常罪業的三惡道的思想,也可能。就是每一個事造的心性當中都有十種的功能潛伏在你那一念明瞭的心當中,這叫“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一念心性是這樣一個相貌。
那麼這個時候每一個法界又有十如是。比如說我們一個人,我們不要講太多法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