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5集《靈峰宗論導讀》(第1/4 頁)
《靈峰宗論》最快更新 [aishu55.cc]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10面。
甲二、正文
這以下我們就正式說明《靈峰宗論》的內容。正文當中的第一科,
乙一、發心篇第一
這一科主要是說明我們因地發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地真正發心,講這兩個主題。我們這一科當中分成三科:總標、別明跟結勸。先看第一科,
丙一、總標。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唸作狂,惟狂克唸作聖。”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迴向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好,那麼我們把這個論文分成三大科,第一段我們先看總標: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修行人經過一生的修行,我們到臨命終時候有兩個差別的果報,第一個就是成佛作祖,他能夠在今生當中成就佛道或者成就祖師,換句話說呢,成就種種功德莊嚴;第二種情況就是墮坑落塹,臨命終的時候生起了顛倒,墮落到三惡道去受多生多劫的痛苦。這個“塹”就是一個很深的坑,深坑就比喻三惡道,一個火坑。
基本上我們把修行的果報分成這兩個差別,一個是成佛作祖,一個是墮坑落塹。那麼這兩個差別果報是怎麼來的呢?它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自然而有的,那麼是怎麼產生的呢?所爭只一念間。就是說它們之間的差別就在我們一念心性的迷悟所造成。
佛法的生命觀是講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說生命是由因緣所創造出來的,那麼這個因緣的主要因素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萬法唯識——說一切的萬法唯獨是我們一念的心識所變現,離開了一念心識就無有少法可得。那麼這個心識在緣起萬法的時候,它跟業力是互為因緣的,換句話說呢,我們一念的心識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呢就創造很多的業力,如果我們跟染汙的境界接觸就創造了罪業,假設我們跟三寶的境界接觸我們就創造功德。所以這個心識一動,它就是創造業力;業力在創造的時候,它又在熏習我們的一念心識,它對我們心識的功能它能夠有熏習的功能,它改變我們的心的功能。
所以心識創造了業力,但是業力也在改變著心識,這兩個互相地影響,互為因緣。
我們可以舉兩個不同的例子。
一、比如說,假設我們內心當中是依止煩惱,經常地隨順煩惱,那麼煩惱一動,當然就是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可能是一個輕的罪業,也可能是一個重的罪業,總之就是一個罪業。那麼這個罪業一造作了以後呢,它又熏習我們一念的心識,使令我們心識裡面那個惡的功能增長,那麼增長的時候你又很容易再造第二次的罪業,那麼這個第二次的罪業又再熏習我們的心識、增長我們心識的惡的功能。慢慢的、慢慢的,在心識當中就創造了一個強大的惡法的功能,那麼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內心的罪業就變現出地獄的刀山油鍋出來,我們就在那個地方得果報。
二、假設我們心識是依止的一個清淨心,那麼清淨心一動它就是一種善業,這個善業的造作它又熏習我們這念心,使令我們這念心更加地良善,如是的輾轉,臨命終的時候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現前,我們就在極樂世界的蓮花裡面蓮花化生。
所以呢,生命的本質是心識跟業力輾轉的因緣而生起的。
但是當我們去追根究底的時候呢,主要的關鍵還是一念的心識,心為業主,心識是主宰著業力的方向。所以當我們在判定果報的時候呢,它的關鍵點還在一念心性的迷悟,這個大方向是這個地方決定的。這一段是一個總標。這以下第二段、引證。把前面的觀念引用儒家的教理加以證明:
故儒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唸作狂,惟狂克唸作聖。
這以下蕅益大師引用兩段的儒家的經文,
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儒家的經典上說,我們一念的心識有兩個主要的功能:一、人心:這個人心就是一種隨順於私慾的煩惱,我們個人的慾望,隨順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