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第19集《靈峰宗論導讀》(第2/4 頁)
候呢,心隨境轉,身不自在。這個時候,殷勤啟請十方如來成就三摩地的方便,祈請佛陀,佛陀你為什麼能夠心不隨境轉?這個一個修行的法門請你為我們開示首楞嚴大定的法門。那麼這樣子的因緣,佛陀就開展了整個《楞嚴經》的法門。那麼這段的經文蕅益大師是引用在流通分,這段經文我們把它念一遍。
《楞嚴經》上說:“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這段經文原文是說,佛陀先讚歎佛的身口意的功德,這個是口業的功德,說“諸佛如來,語無虛妄”,佛陀講話是真實語的。那麼佛陀在講不思議法門的時候,先讚歎佛陀的口業是真實的。他說“若復有人”,有一個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這個人他的煩惱太重,他把殺盜淫妄的根本戒都破壞掉,十波羅夷也破壞了。那麼這個時候,他也沒有很多時間懺悔,“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地獄”,他那個罪業馬上要得果報,那個力量太大了,那麼他馬上要到阿鼻地獄去乃至於窮盡十方無間地獄,那麼這個時候“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他能夠把這樣一個法門現出來,跟首楞嚴大定的法門相應,這個人罪障就會有變化,“是人罪障,應念銷滅”,一念的首楞嚴大定的相應,就把他的罪障給消滅了,“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是這樣子。這個是《楞嚴經》的流通分的一個讚歎這個法門的一個功德。這以下說明它的理由:
顧一念至微,何力用如此?須知一念之性,本豎窮橫遍。一切事理性相,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
前面是讚歎這個法門的功德,這以下說明它的理由。“顧”就是但是,剎那的一念時間它怎麼能夠發揮這麼大的功能力用呢?“何力用如此?”就能夠把這個四重十波羅夷的罪轉成安樂國呢?就提出這樣一個問。
蕅益大師提出回答:“須知一念之性,本豎窮橫遍。一切事理性相,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我們一念的明瞭性,它的體性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豎窮”指的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橫遍”指的是空間,橫遍十法界,它的體性。它的作用有事理性相的作用。事理性相,我們把它做一個簡別。“事”就是相,事相,指的是世俗諦,一切的十法界的染淨因果都屬於事相;“理性”是講真諦,我空、法空的真理。意思就是說,不管是十法界的染淨因果,或者是真諦的我空、法空的真理那種不生不滅的理性,都是依止一念的明瞭性安立的,不離開一念明瞭心性。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修首楞嚴大定之前你要先明白一個道理,就是生命的真實相。
什麼是生命的真實相?簡單說就是[萬法唯是一心],生命就在你一念之間。
生命就在一念之間,《徹悟禪師語錄》講出一個思惟的方法,他說你可以想一想,我們凡夫的流轉是一念的無明就開始這些山河大地,染淨的、雜染的因果就出現了,那麼什麼時候把這個因果停下來呢?成佛的時候,一念的相應慧現前,無量無邊的生死全部結束。那麼最初的開始是一念的無明,最後的結束是一念的相應慧。徹悟禪師講,那中間是什麼?請你想一想。
剛開始是一念的無明,開始動;最後的一念相應慧,這一念消滅掉了,生死果報也沒有了,那麼頭尾都是一念,中間也都是一念啊!這一念心從資糧位的攝持菩提心、攝持福德智慧資糧的一個散亂心,到加行位的禪定心,到初地的那種跟法性相應的心,等於這個時候,初地、二地、三地乃至於十地,我們的信念慢慢地轉變,外表的果報也慢慢地莊嚴。所以說呢,我們在修首楞嚴大定之前一定要了解一切的事理性相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離開了一念心性就無有少法可得。
這個觀念蕅益大師做一個總結:故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息。
一念的心性它決定了我們生命的差別。是怎麼決定法呢?這當中有兩個關鍵,一個是迷、一個是悟的關鍵。我們一念的迷惑,隨順了妄想,那就是無量無邊的生死;一念的覺悟,隨順了真如,那就是涅槃現前,不生不滅的涅槃現前。
我們對生命的觀察:“諸法無自性,一起從緣起。”生命是從因緣所生的。從因緣所生這句話我們可以從兩部分來觀察。從粗分的觀察,這個因緣就是業力。這個人為什麼到三惡道去了?這個人造了罪業,罪業的力量牽引他到三惡道受果報了。這個人到天上去了,他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