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生產力。
1949年四五月間,劉少奇的天津講話,提出關於鞏固新民主主義的構想,認為“不要去套書本子”
,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要利用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經濟,不能過早採取社會主義政策,過早消滅資本主義要犯“左”的錯誤。
1950年劉在土改報告中說,儲存富農不是暫時權宜之計,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階段都是如此。對這些說法,毛都是曾經肯定的。
1949年7月,毛在中央團校向畢業生講話時說,二十年後,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看情形轉入社會主義。
1950
252
642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年6月,他在七屆三中全會講話中,提出不要四面出擊的策略思想;批評了“有些人認為可以提早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是不適合我們國家情況的。”隨後在1951年,劉曾使用了“新民主主義階段”的概念,認為“這個階段大略在10到20年之間”
,這個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使五種經濟成分各得其所。這個時限和方針也是曾經得到毛的同意的。
土改剛剛完成之時,農民大都成為中農,新式富農很少,不久,在老區開始出現土地集中和僱工現象,農民本性要求發家致富,但怕“冒尖”
,怕說“剝削”。
1950年農村互助合作運動之初,關於農村合作化道路、私有制的儲存和允許富農經濟發展等問題,中央內部主要是毛澤東同劉少奇之間,曾有過不同意見。劉認為農村合作化,應先透過農民自願集資入股的供銷合作社,組織並提高農業的生產力,透過商品經濟的發展,引導農民從小土地私有制過渡到專業分工的社會化生產。基於這種認識,劉批評了當時東北和山西急於組織合作社的做法,認為這是農業社會主義思想。毛則擔心農民的自發勢力走向資本主義,土改後搞臭了地主富農,農民以窮為榮,以富為恥,應當趁熱打鐵,利用這種政治優勢,發展互助合作運動,走集體化道路。他認為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不去佔領,資本主義必然去佔領。這場爭論的結果,產生了1951年12月《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毛澤東在1953年10月的一次談話中說:“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如果不搞社會主義,那資本主義勢
253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742
必要氾濫起來。“城市的”五反“運動中,報紙上曾揭發出不法資本家種種違法活動,集中暴露了資產階級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的醜惡思想。當時的輿論宣傳對民族資產階級這一消極面,有所誇大,其實不法資本家是少數,多數還是守法的。
由於當年革命勝利的形勢,本身的有利條件,加之政府的支援,國營經濟生氣勃勃生產情況一般優於私營經濟。在農村中,互助組同單幹戶之間,也存在類似情況。因此,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為解決日漸緊張的市場供需矛盾,上上下下也就自然認為,加快農村和城市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是理所當然之事。直到取得“五反”勝利以後,1952年10月25日,周恩來同一些資本家代表人物還這樣談到社會主義過渡問題:“毛主席的方針是穩步前進,三年恢復,十年、十二年發展。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不能把時間說得那麼準,馬克思主義不是劉伯溫的‘推背圖’。”
①
向社會主義過渡,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所能遵循的,只能是馬恩列斯特別是斯大林的理論和蘇聯的既有模式(當年毛澤東最重視的,也是要求全黨仔細研讀的經典著作,是斯大林著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共產黨宣言》中講過,實現社會主義,共產黨人的理論,一句話,就是“消滅私有制”
,社會主義社會只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哥達綱領批判》上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但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既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又
①見《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第235頁。
254
842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只能依靠資本主義長期積累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即資本主義高度社會化生產力的極大發展(馬克思也不可能具體預見到一百年後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