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本主義的新的發展情況)
,才能建立和發展。
離開這一前提就將成為空想。這就是說,同社會主義相親相近的是資本主義,而不是封建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商品經濟,而不是小農生產的自然經濟。對於這一天經地義和我們自身的天然弱點,我們似乎是明白的,實際上是不承認的。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由於其客觀物質性和歷史繼承性成為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為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最終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不是相反。決不能說毛澤東不曾認識到這個前提和基礎,前述1949年以前關於中國落後的論述,是越來越具體的。但問題在於,這主要是來自書本的比較抽象而簡單的認識,且對於西方社會化大生產缺乏親知,遠不如一個世紀前在倫敦寫《資本論》的馬克思,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都無法與之相比。隨後的事實說明,毛所最關注的,卻恰恰不是這個前提,而是怎樣變更生產關係;不是這個基礎生產力,而是階級鬥爭。根據《聯共(布)黨史》所說的經驗,毛認為,“先要改變生產關係,然後才能大大地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普遍規律。”
他還認為東歐土改由於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恩賜,又沒有趁熱打鐵實行集體化,因而農業合作化搞得慢。從1952年下半年起,他就在考慮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尤其是朝鮮戰爭引起的必須加快建設的緊迫感,考慮中的這條總路線的實質,就在於解決所有制的問題,以及他經常所說
255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942
的是搞社會主義還是搞資本主義?在開始醞釀過渡時期總路線時,黨中央內部的思想認識雖然還不一致,但肯定斯大林和蘇聯這方面的理論和經驗,則是基本相同的。在1953年6月15日政治局會議和8月12日全國財經會議上,毛澤東作了兩次講話。他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總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
講話中批判了劉少奇等提出的“確立新民主主義秩序”等“右傾機會主義觀點”。
說右傾的表現有這樣三句話:“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
,“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確保私有財產”。認為這種提法是有害的,不妥當的,不對的,不符合實際鬥爭情況,妨害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我們現在的革命鬥爭,甚至比過去武裝革命的鬥爭還要深刻。這是要把資本主義制度和一切剝削制度徹底埋葬的一場革命。”
①
到這年12月,經過毛澤東兩次修改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提綱》中,關於新民主主義時期的界說,又作了這樣根本性的變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革命第一階段結束,第二階段開始。第二階段即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完全消滅城鄉資本主義成分。”
“總路線就是改變生產關係。斯大林說:生產關係基礎就是所有制,這一點必須弄清楚。”
提出總路線的一個重要依據,是三年恢復後國營
①見《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81—82頁。
256
052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經濟的比重已佔優勢,因此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已是現實任務。這是隻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問題的另一方面:1952年國民經濟總水平只相當於1936年所謂的“歷史最高水平”
,這個社會生產力的起點是很低的,中國還是一個很貧窮很落後的農業國。於是,本來富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就束之高閣了,新民主主義階段也不再存在了;於是,按照蘇聯模式向社會主義過渡。這樣,在戰略思想上作了根本的變更,就完全不同於二中全會制定的方針路線,不認為在中國還必須讓資本主義有一個適當的發展,不認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還必須經過一個新民主主義階段。這樣,就離開了中國國情,同時也表明指導理論是斯大林學說。毛澤東後來證實道:“我們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全國勝利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和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