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輳�劍保梗擔紡輳叮此輳桓���教種鸞プ呦縷侶返耐砟昝�蠖��冢保梗罰賭輳福乘耆ナ樂�埃��裁椿掛�怠拔疑�階雋肆郊�笫隆�
:打敗了蔣介石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從他個人來說(當然個人離不開環境,主觀與客觀是互相影響與制約的)
,自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向原因。
歷史有偶然
29
毛澤東早年的道路32
性和必然性,必然性是透過許多偶然性反映出來的。研究毛澤東,學習毛澤東,鑑戒毛澤東,是當代也是後代中國人的任務。
30
“略通國學”與評說孔子
從現在儲存的信件、文章、讀書筆記等來看,毛澤東在第一師範讀書的前期,較多的時間在讀古文和中國古典經籍。這同康有為、梁啟超,尤其是楊昌濟的影響有關。同時四書五經自幼多能背誦,也便於鑽研。
1916年《新青年》在北京出版之後,他讀書的興趣就被該刊所倡導的新思潮和《倫理學原理》二元論哲學等吸引去了。
但從中西文化之間的關係來說,他並沒有完全排斥中國的儒家學術,而是直到五四運動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時,仍認為“略通國學大要”
,是自己讀書和研究國情方面應當做到的。
關於國學常識的重要,以及如何獲得這種常識,當時毛澤東跟朋友的通訊中有不少反映。
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的信中說:“如言自修,吾舉兩人聞君。其一康有為,康嘗言,吾四十歲以前,學遍中國學問;四十歲以後,又吸收西國學問之精華。其一梁啟超。梁固早慧,觀其自述,亦是先業詞章,後治各科。蓋文學為百學之原,來日之中國,艱難百倍於昔,非有奇傑不足言救濟,足下幸無暴棄。”
這裡說得很清楚:要有奇傑才能救國,而奇傑必通中西學術,首先要通國學。
1915年9月6日致蕭子升信,開頭即說:“僕讀《中庸》,
31
“略通國學”與評說孔子52
曰博學之。朱子補《大學》,曰: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至乎其極。表裡精粗無不到,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其上孔子之言,謂博學於文,孟子曰博學而詳說,竊以為是天經地義,學者之所宜遵循。“這是一封很長的信,信中介紹蕭讀《群學肆言。繕性篇》,談專通之先後與各科研究法等。然後又談到”尚有其要者,國學是也“。經史子集”四部之篇,上下半萬載之紀述,窮年竭智,莫殫幾何,不向若而嘆也!“
“顧吾人所最急者,國學常識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經,早通群經。今欲通國學,亦早通其常識耳。首貴擇書,其書必能孕群籍而抱萬有,幹振則枝披,將麾則卒舞。
如是之書,曾氏《雜鈔》其庶幾焉。是書上自隆古,下迄清代,盡掄四部精要。“毛澤東認為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比姚鼐的《古文辭類纂》要好,因為後者只側重辭章,而前者增加了經世濟民的經濟,對歷代治亂興衰的原委都能有所接觸:”國學者統道與文也。
姚氏《類纂》畸於文,曾書則二者兼之。“
曾國藩一生標義理而主經世致用,還在北京做官時,即重經濟之學。
“經濟不外看史”
,這是他的老師唐鑑之言。因此曾對史學極為愛好(在軍營中每天要讀10頁史書)
,造詣也極深。錢穆說,“曾國藩又增經濟一目,經國濟民,正為治平大道,即政治學,與近人以財貨為經濟者大異其趣。”怎樣獲得國學的常識呢?信中說:“為之之法,如《呂刑》一篇出自《書》,吾讀此篇而及於《書》,乃加詳究焉出於《書》者若干篇,吾遂及於《書》全體矣。他經亦然。
《伯夷列傳》一篇出於《史記》,吾讀此篇而及於《史記》,加詳究焉出於《史記》者若干篇,吾遂及於《史記》之全體矣。他史亦然。出
32
62“略通國學”與評說孔子
於‘子’者,自一‘子’至他‘子’。出於‘集’者,自一‘集’至他‘集’。於是而國學常識羅於胸中矣。此其大略也。
為學最忌一陋字,行此庶幾或免。僕觀曾文正為學,四者為之科。曰義理,何一二書為主(謂《論語》、《近思錄》)
,何若干書輔之;曰考據,亦然;曰詞章、曰經濟,亦然。“
“其法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