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和擁護。機械唯物論不能克服觀念論,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忽視主觀能動性。
我們對孔子這方面的長處應該說到。“
關於中庸問題,“‘過猶不及’是兩條戰線鬥爭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學,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兩條戰線鬥爭,去肯定事物與概念的相對安定的質。”
然後信中從《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議論開去,認為朱熹的註解大體是對的,“但‘兩端’不應單訓為‘眾論不同之極致’,而應說明即是指的‘過’與‘不及’。‘過’的即是”左‘的東西,’不及‘的即是右的東西。“不過,”孔子的中庸觀念沒有這種發展的思想,乃是排斥異端樹立己說的意思為多,然而是從量上去找出與確定質而反對’左‘右傾則是
43
“略通國學”與評說孔子73
無疑的。這個思想的確如伯達所說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
關於孔子的道德論,知仁勇“三達德”
,信中說:“應給以唯物論的觀察,加以更多的批判,以便與國民黨的道德觀(國民黨在這方面最喜引孔子)有原則的區別。”
“孔子的知(理論)既是不根於客觀事實的,是獨斷的,觀念論的,則其見之仁勇(實踐)
,也必是仁於統治者一階級而不仁於大眾的;勇於壓迫人民,勇於守衛封建制度,而不勇於為人民服務的。“
毛澤東完全是以無產階級政治家的觀點,來批判兩千年前的孔子,自是一家之言:“知仁勇被稱為‘三達德’,是歷來的糊塗觀念,知是理論,是思想,是計劃,方案,政策,仁勇是拿理論、政策等見之實踐時候應取的一二種態度。仁像現在說的‘親愛團結’,勇像現在說的‘克服困難’(現在我們說親愛團結,克服困難,都是唯物論的,而孔子的知仁勇則一概是主觀的)
,但還有別的更重要的態度如像‘忠實’,如果做事不忠實,那‘知’只是言而不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
“‘仁’這個東西在孔子以後幾千年來,為觀念論的昏亂思想家所利用,鬧得一塌糊塗,真是害人不淺。”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字,在《論語》中出現百次以上,其含義寬泛而多變,孔子自己的講解也有歧義,前後並不一致。這確是被後人“鬧得一塌糊塗”的,人們常常各取所需,見仁見智。如孔子講“仁”原是為了釋“禮”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
“孝”與“悌”
是古代氏族血緣關係和等級制度形成的觀念形態,也是
44
83“略通國學”與評說孔子
宗法統治體制“周禮”的核心。那時,家國無甚區別,忠與孝也是一體。儒家為了維護周禮,就創構了從“誠意正心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套“內聖外王”之道,這也是當時的倫理學和政治學。後來孟子一味講“以修身為本”
,強調內“仁”的內省修養。荀子生於戰國時代,雖本於“仁義”
,卻大講“軍旅”和“刑政”
,並稱“禮”與“法”
,更致力於客觀外界的改造。從此儒學分為“內聖”
、“外王”兩途。
於是後來有漢代董仲舒的孔子,有宋代朱熹的孔子,也有清代康有為的孔子。如孔子並無禁慾思想,宋代程朱理學家卻硬將“仁”變成“存天理滅人慾”。但不論怎樣變化,孔子“仁學”的基本思想,幾千年來總是統治著人們,成為一種久遠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
毛澤東一生強調“造反”和“鬥爭”
,老而愈堅,明確反對過“行仁政”和“下罪己詔”。革命勝利前夕,還把歷來被儒家尊為聖人的伯夷、叔齊稱作“反對人民解放戰爭”的開小差逃跑分子。發動“文化大革命”時,甚至大批特批劉少奇的“黑修養”
(此文在延安時為“整風學習檔案”之一)。
這固然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但“造反有理”
、“階級鬥爭”
無所不在的思想,實難同“敬天法祖”
、“仁民愛物”
、“道中庸”
、“致中和”為主旨的儒家教條相調和。事實上,從屬文到談話,毛雖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