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文革”時筆者在秦城八年,長期手頭只有《毛選》四卷,曾就此作過一個粗略統計,這些成語典故來源於古籍的:30條以上者有《左傳》,20至30條者有《論語》、《孟子》、
38
23“略通國學”與評說孔子
《史記》、《漢書》、《朱子語類》等,其他10條左右者有《大學》、《中庸》、《戰國策》、《後漢書》、《三國志》、《孫子兵法》、《詩經》、《晉書》、《尚書》、《老子》、《易經》、《國語》等。
由上述各種事實可以看到,毛澤東從學生時代開始,終其一生同他的老師一樣,極其重視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當年他並不同意《新青年》前期所表現出來的全盤西化的觀點,而主張批判地對待中西文化,兩者如何取長補短;同時強調要研究國情,透過改造哲學和倫理學來改造思想,改造現實。
這種可貴的思想特色,同他後來的反對“本本主義”
、反對“左”傾教條主義;同他的哲學著作《實踐論》、《矛盾論》;同他在延安的整風報告《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整頓黨的作風》,都是一脈相通的;同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
,更是一脈相通的。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談毛澤東早年的情況。他第一次到北京後眼界大開,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和各種流派的社會主義思潮。狂飆驟起的五四運動更是一大沖擊,使他對孔孟學說的看法發生急促的轉變。這在他主辦的以傳播新思潮為職志的《湘江評論》創刊號(1919年7月14日出版)上,有很多反映。
《創刊宣言》說:“在學術方面,主張徹底研究,不受一切傳統和迷信的束縛,要尋著什麼是真理。”
最後大聲疾呼:“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
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
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於湘江兩岸了,順他的生,逆他的死。“在兩篇只有三兩句話的短文上,直接指斥康有為的維護孔子尊嚴的可笑。廣州修馬路,要拆毀明倫堂(孔廟大殿)
,康有為打電報給政府,指為“侮聖滅倫,
39
“略通國學”與評說孔子33
遍遊各國,未之前聞“。短文中說:”遍遊各國,那裡尋得出什麼孔子,更尋不出什麼明倫堂。“康電報中還說:”強要拆毀,非民國所宜。“短文中說:”這才是怪!難道定要留著那‘君為臣綱’‘君君臣臣’的事,才算是‘民國所宜’嗎!“
接著,7月21日出版的“臨時增刊”第一號上的《健學會之成立及進行》一文中,首先對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戊戌變法以來的維新思想,子以徹底的批判:“那時候的思想,是自大的思想”
(批欲師夷長技以制夷)
;“是空虛的思想”
,“很少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
:“是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中國的禮教甲於萬國”
;“是以孔子為中心的思想”
,“於孔老爹,仍不敢說出半個‘非’字;甚至盛倡其‘學問要新道德要舊’的謬說,‘道德要舊’就是‘道德要從孔子’的變語”。對健學會的“公約”中有“自由討論學術”
一條,極為稱讚:“很合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原則。人類最可寶貴、最堪自樂的一點,即在於此。學術的研究,最忌演繹式的獨斷態度。中國什麼‘師嚴而後道尊’,‘師說’、‘道統’、‘宗派’,都是害了‘獨斷態度’的大病。都是思想界的強權,不可不竭力打破。像我們反對孔子,有很多別的理由。
單就這獨霸中國,使我們思想界不能自由,鬱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隸,也是不能不反對的。“
1920年4月,毛澤東從北京往上海途中,這時他已經進一步接觸馬克思主義,很想走俄國的道路,但還是中途下車,到曲阜遊覽了孔子的陵廟和故居。
此事在他記憶中印象很深,因此同斯諾談到:“在前往南京的途中,我在曲阜停了一下,去看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條小溪和孔子
40
43“略通國學”與評說孔子
幼年所住的小鎮。
在有歷史意義的孔廟附近的一棵有名的樹,相傳是孔子栽種的,我也看到了。我還在孔子的一個著名弟子顏回住過的河邊留了一下,並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
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