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5 頁)
斯坦戰役”。
巴勒斯坦戰役的勝利,鼓舞了英澳新聯軍。這時帝國軍事當局企圖於
1917 年在巴勒斯坦戰場上佔領更多的領土和進一步打擊土軍,故採取繼續向
前推進的方針,其戰略目標是佔領加沙市及其東南40 公里的比爾謝巴市。英
澳新聯軍曾在1917 年3 月26 日至4 月19 日發動攻勢,遭到土軍頑強反擊,
傷亡很大,一度停止進攻。英澳新聯軍經過長期休整與準備後,於10 月份又
重新開始進攻。指揮新進攻的是新上任為帝國聯軍司令的艾倫比將軍。經過
艱苦戰鬥,11 月1 日,英澳新聯軍佔領比爾謝巴市,11 月17 日又佔領雅法
市,12 月9 日佔領加沙市,從而又取得了加沙戰役的勝利。
澳新軍團在這兩次戰役中表現十分英勇,為保衛蘇伊士運河區的安全與
暢通,為最後擊敗土耳其軍隊做出了巨大貢獻,屢立戰功。在西歐戰場上的
澳新軍隊也做出重要貢獻。
1916 年初,帝國總參謀部決定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陸軍調往法國戰場。
3 月19 日,第一批軍隊到達馬賽,後又調往法國北部戰場。澳大利亞部隊由
於英勇作戰,一直被認為是協約國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獲得極高的聲譽。
駐馬賽的英軍司令在談到澳大利亞部隊時寫道:“我們沒有發現任何一樁行
為不端或不守紀律的事件。”澳新軍團參加了法國戰場上許多著名的戰役,
如索姆河戰役、伊博爾戰役、帕斯什達勒戰役、布耳庫爾戰役以及維累—布
通諾、艾伯特等戰鬥。在突破興登堡防線戰鬥中,這一兵團也表現了英勇善
戰和頑強精神。
此外,澳大利亞海軍也參加了歐戰。“澳大利亞號”戰艦與巡洋艦“悉
尼號”、“墨爾本號”均被調往北海一帶,在那裡同英國艦隊一起監視和封
鎖德國海軍。在地中海水域也有澳之驅逐艦參加作戰。此外,在印度洋上、
馬來亞海峽各地,澳大利亞的潛艇經常在那裡出沒,十分活躍,打擊敵海軍。
澳大利亞國內的民兵發揮了保家衛國的作用,他們負責駐守沿岸,守衛
碼頭,看管被拘留的敵國分子和保護軍事設施,為維護國內安全做出了巨大
貢獻。
在整個大戰期間,澳軍始終保持著五個師的編制,入伍士兵達416 809
人,送往歐亞非戰場上作戰的人數達331 781人。到戰爭後期,尤其是在1918
年,幾乎所有的參戰國,兵源都已枯竭,而在各交戰國又瀰漫著厭戰情緒,
澳大利亞亦如此。在這樣條件下,離戰場有半個地球遙遠,而人口不足500
萬的澳大利亞竟能派出33萬多的部隊到海外作戰,並能堅持四年,這確實是
澳大利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澳軍傷亡的比例也是很大的,陣亡者為59342
人,受傷者達152 171人,傷亡合計是出發人數的64。98%,是帝國內各國軍
隊傷亡人數比例最高的。澳大利亞入伍人數佔男人總數的13。43%,英國為
22。11%。
從1914—1919年,澳大利亞耗用戰費達3。64億英鎊,此外花費在年金、
遣送歸國費、傷員、戰債利息以及歸國士兵補助等項達2。7億英鎊左右,兩
項合計達6億英鎊,以500萬人口計,戰時財政損失人均近130英鎊。這個
數字是相當龐大的。
三、大戰時期國內的政治狀況
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澳大利亞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基本上是穩
定的,但這不是說沒有任何波動。政治上的主要問題是關於因徵兵問題引起
的種種政治問題。經濟上由於聯邦政府採取了一些與傳統經濟政策不同的新
政策,使經濟波動程度和範圍不十分劇烈和寬廣。比較而言,經濟狀況優於
政治狀況。
到1916年,英軍在法國戰場上和近東戰場上兵力損失巨大,幾達百萬,
澳大利亞軍隊傷亡人數亦猛烈增長,同時德國海軍進行無限制的潛水艇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