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5 頁)
的。4 月3 日,澳新軍隊乘火車到達亞歷山大港,然後改乘船奔向達達尼爾
海峽,參加了加里玻利登陸戰,一直打到1916 年1 月9 日澳新軍奉命撤退,
乘護航艦隊的船隻返回埃及。
英國軍事當局原擬把澳大利亞遠征軍分散到英軍各部去作戰,遭到澳軍
總司令布里奇斯將軍的堅決反對,因而澳軍保持了一個整體。不幸他在達達
尼爾海峽戰役中陣亡,其職務由澳大利亞將軍伯德伍德繼任。伯德伍德擔任
澳大利亞遠征軍司令達三年之久,後受命擔任英軍第五軍軍長。在指揮澳軍
方面,懷特將軍立有汗馬功勞,對澳軍的改組、作戰計劃的制定、指揮加里
玻利登陸戰以及後來勝利撤退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澳新軍在達達尼海峽戰役
中,統一由英國名將漢米爾頓指揮。
在近東戰爭中,澳軍英勇頑強作戰,可與英法軍相媲美,因而犧牲頗大,
澳軍傷亡達2。66 萬人,新軍也傷亡7500 人。澳新遠征軍為帝國做出如此巨
大的犧牲,但同時也鍛鍊培育出一支具有英勇善戰傳統的強勁國防軍。不僅
大大地提高了澳新軍隊的聲譽和地位,而且還提高了澳新兩國的聲譽和地
位。因此,加里玻利登陸日“4 月25 日”就成了澳新軍團的紀念日。到這一
天,澳新人民都要舉行紀念性活動,甚至連英國人也都要在這一天舉行紀念
活動,因而“4 月25 日”就成了澳新兩個民族的崇高的象徵,稱之為“安薩
剋日”①。
① 安薩克,系英文ANZUK 之音譯,即澳新軍團之意。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慘敗,引起了英國國內和國際局勢的劇烈的震動,
首先導致了英國海軍參謀長費希爾海軍上將、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的辭
職,因為他們,尤其是丘吉爾是這次戰役的狂熱的鼓吹者。在國際上導致了
保加利亞決心加入同盟國(1916 年10 月14 日),同時在義大利引起了支援
中立觀點的人的活躍。
英法聯軍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損失慘重,僅兵力,兩國損失16。4 萬
人,此外還損失多艘艦船。土軍損失亦十分慘重,兵力損失為18。6 萬人,許
多軍事設施被摧毀。英法聯軍指揮部決定於1916 年1 月9 日撤軍。
倫敦總參謀部決定把澳新軍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主要是騎兵留在埃
及和亞洲,以打擊土軍,保衛蘇伊士運河;另一部分,主要是陸軍,調往歐
洲西部戰場,即調往法國,配合英法聯軍作戰。實際上,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是澳新軍隊在後來歐亞戰場大顯身手的一個前奏曲。
留下的騎兵先於1916 年在肖伏爾將軍統帥下參加了敘利亞——巴勒斯
坦戰役,後來於1917 年又在艾倫比將軍的指揮下參加了加沙戰役。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結束後,德國最高統帥部決策人法金漢說服了土耳其
統帥部首腦恩維爾,要他在1916 年對埃及發動一次進攻,目的有二:一是把
更多的英軍牽制在那裡;二是藉機破壞蘇伊土運河運輸線,在經濟上打擊英
國,切斷它同南亞和澳新的聯絡。土軍統帥部迅速組建了一支遠征軍,其中
包括土軍兩個師和一個德奧技術炮兵隊。英國為抗擊土德奧聯軍和確保蘇伊
士運河區的安全,在這裡佈署了三個步兵師、澳新騎兵師和一個英軍騎兵旅,
此外還有9 艘大型軍艦和6 艘驅逐艦。英澳新聯軍首先從運河區向東延伸15
—30 公里後採取了固守陣地的戰略。
土德奧聯軍由德軍中校克雷斯指揮向運河區方向進攻,到1916 年8 月初
便接近英澳新聯軍陣地。8 月4 日,克雷斯所部發起猛攻,遭到英澳新聯軍
的頑強抗擊,因而慘敗,損失兵力達13
之多,被迫撤退。英澳新聯軍當即
乘勝反攻,爭奪焦點是阿什城,但進展緩慢。1916 年12 月28 日,土軍在強
大的攻勢下被迫撤離該城,英澳新聯軍遂取得勝利,史稱“巴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