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滅亡。1945 年6 月,美軍佔領沖繩島,從而開始了向日本本土的大進軍。8
月6 日和9 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授權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8
月14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8 月15 日新上臺的奇夫利總理宣佈抗日戰爭
完全勝利。9 月2 日,停泊在東京灣美軍軍艦“密蘇里號”甲板上舉行了籤
字儀式。布萊梅將軍代表澳大利亞在日本投降書上籤了字。第二次世界大戰
就這樣結束了。一週後,在馬六甲摩洛太島上舉行了日軍投降儀式,布萊梅
將軍接受了日軍第二集團軍中將司令官德西馬(Teshima )的投降書,並簽了
字,從而也正式結束了澳大利亞的抗日戰爭。
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澳大利亞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澳軍參加了“不
列顛之戰”,北非的戰爭以及近東和希臘戰爭。1942 年雖然大部分澳軍調回
同日軍作戰,但仍然有數千名士兵留在西方戰場上進行戰鬥。以澳大利亞空
軍言,在對德意戰爭中戰死和被俘達5116 人,而在同日本作戰中澳空軍死傷
僅為1331 人。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澳軍陣亡與死於俘虜營中者共計17266
人,被俘達2。2 萬人。
第四節二次大戰期間的政治、
經濟措施和對外政策
一、戰時國內幾項重要措施
在整個大戰期間,歷屆聯邦政府,為了支援戰爭和進行戰爭,從而使戰
爭得以勝利,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治和經濟措施。
澳大利亞從未經歷過如此規模巨大的戰爭,既便是一戰時,戰爭距離它
十分遙遠,而二戰就在它的家門口,戰爭威脅著它的生存。長期以來,澳大
利亞處於和平狀態,其政治和經濟是和平的政治和經濟,為適應戰爭必須改
造自己的政治和經濟,使之由和平轉向戰爭,使國家戰爭化。
1。實行配給制和控制進口的政策。自1942年冬季以來嚴格實行如服裝、
黃油、茶、糖、肉、煙等重要生活品按人口配給制。澳大利亞所需用的汽油,
絕大部分靠進口,因此汽油實行供應制,規定只供應軍隊、公共交通汽車和
出租汽車。絕大部分私人汽車在大戰期間因不供應汽油而停駛。其次,嚴格
控制進口商品,酒類和其他飲料也停止進口,飯店和商店沒有酒類,甚至連
啤酒也沒有。許多人在自己家裡製造啤酒,一經發現便被取締,屬非法行為。
煤作為主要能源,也加以嚴格控制,首先保證供應軍隊。
2。統一調配勞力。1941年6月,孟席斯政府為解決國內缺乏勞動力問題,
便建立了勞力調配機構,任命華萊士·沃思為人力調配總監。後來,澳美聯
合抗日,因此澳洲成為抗日的重要基地,為了實現這一重大戰略目標,柯亭
政府在1942年建立了國防工事委員會和民工建築隊,並任命西奧多為委員會
主任。在政府大力支援下,這些機構調配成千上萬的勞動力建築和擴建了飛
機場、戰略公路、鐵路、港口、碼頭和軍事工程以及其他部門所需要的勞動
力。
3。推行戰時稅收政策。為了維持抗戰的巨大支出,孟席斯政府和柯亭政
府頒佈了新的稅收法令。二戰前各州徵收所得稅多於聯邦,1938—1939年
度,聯邦捐稅收入共計7400萬英鎊,其中所得稅不到1200萬英鎊,同年各
州的捐稅收入為5000萬英鎊,其中所得稅高達3000萬英鎊。為此,孟席斯
政府的財政部長法登為使中央政府負擔起軍事支出的重擔,曾兩次和各州商
談所得稅徵收問題。1941年7月,他向各州建議,在戰時和戰後一年內,各
州自動停止徵收所得稅,而統一由中央政府徵收,用一筆固定的津貼作為補
償,除南澳大利亞表示異議外,其他州均表示贊同此議,從而中央政府的財
權得到了進一步擴大,把所得稅的主要部分控制在自己手中。
柯亭政府時,財政部長奇夫利為堅決貫徹中央徵收所得稅政策採取了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