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1/4 頁)
召開了決策會議,會上作出了打敗日軍的“雙叉攻擊”的戰略決議。所謂“雙
叉攻擊”戰略決議,是指向日軍反攻的兩條路線:中太平洋進軍路線和西南
太平洋進軍路線。採取這樣的戰略反攻方針會分散敵軍兵力,使之處於無所
適從的狀態。兩條路線的最後會合點為菲律賓,然後由菲律賓向日本本土大
舉進攻。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方針,美澳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準備。負責西南太
平洋進攻路線的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哈爾西和布萊梅,亦即由美澳兩國
軍隊負責;負責中太平洋戰略進軍路線的是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即主要由
美國海軍負責。
日軍在西南太平洋戰區的陸軍司令部和海軍司令部都設在位於新不列顛
北端的臘包爾,因此日軍在這裡的力量還十分強大,陸軍有第17 集團軍(駐
索羅門群島)和第18 集團軍;空軍有第6 空軍師和第7 空軍師;海軍包括第
8 艦隊和第11 空軍大隊。而盟軍在西南太平洋的武力是這樣的:屬麥克阿瑟
指揮的有4 個師和約750 架飛機;屬布萊梅指揮的有3 個師和約250 架飛機;
屬哈爾西指揮的有7 個師和1800 架飛機。
1943 年6 月30 日,澳美盟軍在西南太平洋地區開始了大反攻。兵分三
路:克魯格將軍率美國陸軍在特羅布裡恩德群島登陸;由赫林將軍率領澳大
利亞陸軍在新幾內亞的薩拉毛阿附近登陸;哈爾西海軍上將指揮的美軍在新
喬治亞群島登陸。到1943 年底,盟軍相繼佔領了新喬治亞群島,新幾內亞的
薩拉毛阿、萊城、馬丹等地以及其他一些島嶼。與此同時,太平洋中路的反
攻也開始了。
盟軍在西南太平洋的大反攻和節節勝利,使日本帝國大本營慌忙地修改
① PX 倉庫,系美軍販賣生活用品商店的倉庫。
了自己的戰略方針,於1943 年9 月中旬制定出“新作戰政策”,提出“國家
絕對防衛圈”。所謂“國家絕對防衛圈”,是指從緬甸開始經馬來半島、向
東南延伸到新幾內亞西部,再延伸到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其中還包
括印尼。根據這一新的作戰方針,日軍把新幾內亞大部分地區、俾斯麥群島、
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都列為不必要的地區。為實現這一戰略目的,日軍
採取了遏制盟軍的戰術。為了達到粉碎日軍新戰略,盟軍便增強了進攻的實
力,空軍已擁有近3000 架飛機,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達20 個師。
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緊接著又發動了一系列的戰役,諸如布干維爾島戰
役(1943 年11—12 月)、俾斯麥群島戰役、巴布亞紐幾內亞戰役和阿德米
雷耳提島戰役,到1944 年5 月,西南太平洋的進攻,基本上實現了戰略目標。
中太平洋發動的進攻,在尼米茲率領下到1944 年10 月佔領馬里亞納群島後
也實現了戰略目標。
下一個戰略目標,對美澳聯軍來說就是佔領包括鳥頭半島在內的整個新
幾內亞和菲律賓,完成這一戰略目標後就是向日本本土進軍了,徹底打垮日
本法西斯侵略勢力。澳軍有7 個師參於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戰爭。盟軍從
1944 年4 月開始進攻,到1945 年3 月攻克馬尼拉,基本上實現了預期的戰
略目標。日軍在西南太平洋的這一年中又遭到進一步的消耗,日本法西斯失
敗的命運指日可待了。
到1945 年3—4 月份,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蘇聯不僅解放了本國國土,並把戰爭推進到東歐,並向柏林進軍。1944 年6
月6 日,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在歐洲開闢了第二戰場。義大利早在1943
年9 月向盟國投降,10 月便對德宣戰。1945 年5 月8 日,德國宣佈投降,一
個戰爭策源地滅亡了。
希特勒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必然加速另一個戰爭策源地——法西斯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