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2/4 頁)
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而告一段落,因此,紀念碑上所刻記的烈士名單也就有選擇。大部分共產黨員烈士的名字未能刻記下來,造成了永久的遺憾。紀念碑後曾又被破壞,碑上文字全部用水泥填平。1984年4月之後,經多次維修,恢復了原貌,供人們參觀瞻仰。
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在汀泗橋戰鬥中繳獲的部分武器
站在紀念碑的平臺遠望,滾滾珠江,萬頃沃野,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數平方公里的長洲島上,高樓林立,車輛穿梭,呈現著一派勃勃生機。潔白的碑身,挺拔於蔥綠的松柏林中,與藍天相映,昭示著黃埔軍校國共兩黨師生“為民犧牲”的壯舉。環視全島,也不由使人由衷歎服孫中山先生選擇此處為培養革命軍事力量發源地的眼力。
袖海亭——駛上陸地的“中山艦”
“袖海亭”是廣州黃埔島上的一處風景名勝史蹟,建於江邊小路上,是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避難珠江口“永豐”艦,再舉戰旗,留下的一處紀念建築。這座蕭瑟江風中巍然挺立的飛簷拔柱的亭子,曾深深印記在黃埔軍校早期畢業生的腦海中。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4)
1922年6月16日,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軍圍攻總統府,孫中山避難停泊在珠江上的“永豐艦”,等待北伐援軍回師廣州,與叛軍相持50余天。在這一期間,“永豐”艦曾錨泊黃埔長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編《黃埔軍校》封面洲島水面,也就是兩年後由孫中山親自建立的黃埔軍校門前附近,歷盡艱險。兩岸的叛軍曾數十次向“永豐”艦傾瀉無數炮彈,奇怪的是炮彈從未落在甲板上,僅在艦四周炸起沖天的水柱,“永豐”艦安全無損。稍後,“永豐”艦闖過叛軍的火力網三山口地帶,駛入較為安全的白鵝潭,一直堅持到8月9日孫中山離艦赴滬。
1924年6月,黃埔軍校開學,特別是翌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人們緬懷國民革命的先驅,追憶孫中山避難“永豐”艦這段傳奇歷史,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以志紀念。除此之外,還在當年孫中山指揮“永豐”艦戰鬥過的黃埔軍校校址水面不遠的岸邊,建造了一座中式的亭子。白色的4根圓柱,撐起四角飛簷的黃色琉璃瓦亭蓋,在綠陰叢林中,十分耀眼。面對江水的一方,亭楣下有一與亭合為一體的橫匾,上書“袖海”兩個篆體字,以記載和歌頌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在這珠江入海口所建立的偉功奇勳。
“中山”艦在抗日戰爭中壯烈殉國,在武漢附近沉入長江水底。而“袖海亭”作為紀念孫中山避難“永豐”艦的惟一建築物,雖歷經戰火紛亂,卻得以儲存了下來,仍屹立在珠江岸邊,面對著滔滔不盡的江水。只是由於黃埔島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作為軍事要地,這一小亭也就鮮為人知。即使有些客人甚至是島上的年輕人,從此亭旁經過,還以為是所在地黃埔造船廠的江邊路旁小憩場所。
20世紀80年代,國家旅遊部門應廣大遊客呼籲,黃埔島自1986年底逐漸對外開放,並在島上建起了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去黃埔島的遊客,可順便去觀光離軍校大門不到200米的“袖海亭”。
“袖海亭”在當年的革命熱土上落地竣工,不知聆聽了崢嶸歲月中的多少風雨壯歌,現如今仍挺立於世紀風雲中,它同黃埔軍校舊址的其他建築一樣,此地作為昔日中國將帥的搖籃,在新的世紀裡將擁有新的金碧輝煌。
風雨黃埔,如煙非煙。
著名的船舶修造地——柯拜船塢
中國近百年曆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是這一變化的決定因素。那麼,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中國近代工業又發祥於何處呢?史學家透過考證,一般認為中國近代最早的工業便是廣州黃埔長洲島上的“柯拜船塢”。
1840年,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的大門,外國商品紛紛湧入中國市場。外國資本家為了商品運輸的需要,在中國開始經營船舶修造業。英國人柯拜在1845年首先在廣州黃埔島投資建造了船塢,中國近代工業的新端在這裡悄然開始。
該船塢是由一位中國設計師規劃的。塢長160多米,寬20多米。有兩道塢門,分內外兩區,可以同時或分別使用。專家考證認為:該塢設計新穎,與一般船塢不同點是,設計人員把船塢設計的略有彎度,並不是筆直的塢壁,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斜度的力點,便於船隻進出塢和修造方便,可同時修造2艘5000噸位的船。該塢曾於1856年冬毀於戰火,1861年重修。1893年再次維修。這是外資在中國建立的最早石船塢,歷史上通常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